位於洛杉磯的中華福音神學院北美分校最近推出吳達霖牧師教授的實習課程——安寧護理院牧事工,旨在讓人對安寧護理有全面的了解,並説明如何通過院牧事工關懷照顧末期病痛患者,讓病患得到心靈上的安寧,免去他們面對死亡的恐慌和擔憂,幫助他們追求生命的意義,從而在尊嚴中平安離去。
最近100多年來,安寧護理院牧事工在東南亞一帶不斷發展。吳達霖牧師通過實習課程的講授,闡述了安寧護理院牧事工是如何服務眾生。
安寧護理院牧事工的歷史
安寧護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紀,天主教徒在每年的特定時節去朝聖,由於路途遙遠,醫療條件落後,他們往往身體不支,途中需要休息;休息的地方就叫hospice(中文翻譯作安寧醫院)。19世紀醫療技術發達,朝聖者在中途休息的人逐漸減少;1879年,愛爾蘭修女Mary Aitkenhead在自己工作的安寧醫院發現了情況非常嚴重有特殊需要的癌症末期患者;1905年倫敦的安寧醫院開始收容癌症患者,在這之前修女們只是用基督徒的愛心照顧病患,並沒有用醫療技術來減少病人的疼痛;1950年,修女Cicely Saunders目睹患者David臨終前疼痛至死,這讓她刻骨銘心,於是離開修院,用David臨終留給她的500英鎊去念醫科和社工。1967年Cicely在倫敦創辦了St Christopher’s Hospital,開始癌症末期疼痛處理的研究,又於1976年派人到美國Connecticut創辦New Haven Hospice。上個世紀90年代,香港和台灣等地先後開辦安寧醫院。
Like Us on Facebook
安寧護理事工的理念
安寧護理包括對病人身體、心理、人際關係和心靈各層面的關懷。理念是滿足病人的全然需要,讓病人有尊嚴地在平安中離世,也對病患提供全家關顧和哀傷輔導。安寧護理和安樂死截然不同。安樂死的病人逃避死亡,沒有平安;但安寧護理旨在減輕病患每一方面的痛苦,提升生命的質量。安寧護理的團隊包括醫生、護士、社工、院牧(chaplain)和其它治療師。安寧護理的經營方式是多樣的,有像一個小型醫院的獨立安寧醫院;有醫院劃出一個單位,每個病人有自己獨自的住所;有病人散住在家中,由安寧醫院派同工探訪;也有日間護理(針對接受事實,不需要全天候照顧的病患)。
心靈關顧——安寧醫院院牧的角色
談到院牧,吳達霖牧師解釋了院牧和一般教會牧師的區別。一般教會牧師帶領眾弟兄姐妹傳福音,醫院經常與外面的機構發生聯係,如軍隊、醫院、警察局等,為他們提供心靈照顧。院牧(spiritual care givers) 在安寧服務中照顧病人各式各樣的需要,例如為有需要的病人組織小型崇拜會、唱詩班、幫他領聖這些絕不僅僅是儀式而已。
吳牧師通過精神病學家Victor Frankl在納粹集中營的親身體驗說明,心靈關顧就是幫病患追求生命的意義,肯定患者的宗教信仰所賦予他的人生意義。因為人一旦領會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就會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地活下去。談到這裡, 吳牧師建議每個人都去花一兩個小時整理自己的的思緒,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信仰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這樣的話就不會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覺得自己是一台報廢的電腦,裏面的記憶全部壞掉,不曉得自己生命的意義。
在過去一般醫療系統中,病人的身體狀況往往被放在首位,他們的心靈需要被忽略。 在安寧護理中, 院牧不僅為病患提供心靈關顧,幫助他們處理疾病帶來的孤獨、恐慌、焦慮等,而且幫助病人家人和醫院團隊同工處理壓力和照顧過程中遇到的道德和靈性難題。
靈性護理提醒病患在他本身的信仰中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吳牧師特別強調,福音派牧師不能強迫病患接受基督教——例如告訴他,你若不接受基督為救主,你死後就會下地獄。重要的是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分享自己的信仰。對於一個病痛末期的病人來說,他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沒有了,只剩下人性的尊嚴。院牧要給他們最基本的尊嚴,嘗試著去了解他們的困境。不要講道理,而要講生命,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分享自己的信仰體驗。
具體來說,院牧在安寧護理中的角色是,幫助病人和家屬面對壓力和痛苦;和他們一起協調溝通器官捐贈的問題;處理危機事件,提供各種內在和社區資源和靈性評估。
安寧護理院牧的資格與前景
在美國,做一個合格的安寧護理院牧(board certified chaplain)需要以下訓練。大學畢業和合格的神學研究院學位,四個臨床院牧教育的學分(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至少一年的院牧經驗,在教會按牧或者得到教會批准的傳道及並得到教會或教派的允许。
有意從事院牧侍奉工作的同學可以去洛杉磯加州大學醫療中心、聖約瑟醫院、洛杉磯橙縣的水晶大教堂等機構去讀CPE。從2001年起,加州政府要求每項醫療保險都要為投保者提供安寧護理,而在洛杉磯、聖地亞哥和三藩市等華人眾多的地區,華語院牧非常缺乏,再加上華人社會對西方文化的逐漸接受,安寧護理院牧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會對華人社區做出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