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良善?我該做什麼才能成為一個好人?旅美物理學家、同時也是美東若歌教會長老的黃小石博士,14日上午應台北大學「宗教與人生」課程之邀,與一班同學分享對良善的省思,再度展現其遊走人文、科學與信仰間的獨特魅力。
什麼是良善?
黃小石首先提到良善是種內建在人裡面的「東西」,就算你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一樣會有行善的動機。但到底什麼是良善?「這可能是個令人頭痛的哲學問題,作家余秋雨在一本書中說得很好:良善,既淺顯到人人都能體會,卻又深奧得無人能夠定義。那是我們作孩子看電影時就經常提出的問題–誰是好人?但直到暮年,睜著昏花的老眼我們仍在尋找答案。」
黃小石說有一個哲學家是這樣定義:任何帶給人好的感覺pleasure的事情,就是良善,「可是對你好,不見得對我好,譬如中彩券,有人得意,就表示有人失望」。所以別人又加上統計學的定義:對大多數人好的事情才是良善。面對在座不少法律系的學生,黃博士則特別問道:是否符合法律的行為才可以稱作良善?為什麼我們說羅賓漢是個好人?
黃小石舉了幾年前紐西蘭通過的〈娼妓修正法〉將娼妓作為一合法職業帶來的影響為例,根據紐西蘭移民法的規定,任何人想成為紐西蘭的公民,必須從事合法工作滿五年以上,「但大多數的合法工作卻只給公民作,所以釵h想移民當地的學生,最後不得不以娼妓為業」。黃小石盼望同學思考,法律是否真的建立在良善基礎之上。
Like Us on Facebook
聖經中的精采對話
黃小石接著談到在聖經中關於良善的精采對話,福音書中記載有個年輕有為的少年財主跑到耶穌面前拜他說「良善的夫子,我當作什麼才能承受永生?」耶穌接下來的回答是很令人吃驚的,「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或以善事問我呢)?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耶穌在這裡將良善的討論,從哲學、法律的層次移到神學,「我們以為良善是一個事情、是一個What,但主告訴我們那是關於Who的問題,建立在關係上面,你還要來跟從我,唯有與善的源頭連結,才是人類尋找良善的惟一出路。」黃小石總結。
後記:在台北大學開設〈宗教與人生〉課程的辛法春老師,本身也是基督徒,演講結束後,她特別與同學分享邀請黃博士談良善的緣由,在於近來釵h時事新聞上關於良善、義的價值混淆,她也提到自己開這門課的初衷「不論你是法律、企管的學生,都必需面對生命的議題,而這是門永遠沒有最後一節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