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现同性家长关注小组

gay_parenting

随著同志平权运动的激烈推进,在西方社会同性伴侣共同抚养"儿女"、组织"家庭"的例子越来越普遍。但原来在香港这小小的城市,这种"家庭"也已经存在,他们并一起组织起来,成立首个同性家长的关注小组。

《南华早报》6日的生活版特写了这个另类群体。名为"彩虹家庭"(Rainbow Families)的关注小组,成立于2013年,成员大部分是住在香港的外籍同性伴侣。至今这个小组有80多位成员,其中20个家庭是已经有孩子的,其他人则是准备生育或领养。

创办"彩虹家庭"的两位男同志来自美国纽约,他们的大儿子是在美国领养的,小儿子则是在香港领养的。他们表示,观察到美国对同志家庭这概念并不陌生,所以这类家庭已渐渐可以融入社会主流,香港则相对在这方面落后。虽然自关注小组成立后的这些年来,他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同志伴侣与他们的孩子走出来,但他们认为主要的挑战是"香港并没有把不同种类家庭的概念列入教育范围内"。

目前两位创办人已因签证等原因返美,由另外一对来自澳洲悉尼的女同志Laura Simonsen和太太负责关注小组。她们有一位好朋友给她们捐赠精子,用人工受孕法受孕,在悉尼诞下了她们的大儿子。当她们准备在香港玛丽医院生第二胎的时候,立刻被医生拒绝了。她们后来被邀请与玛丽医院的其他咨询人员见面。经过她们解释情况之后,玛丽医院在教育研究用途的考量下,终肯接受她们的个案。她们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为长远可以提升香港社会对同志家庭的认知。

这对女同志的经验,为另外一对女同志Bess Hepworth 和 Kirsty Smith顺利在玛丽医院生孩子铺路。Bess和Kristy先后通过三藩市匿名的捐精者,前往泰国进行人工受孕,最后在玛丽医院生孩子。她们俩现育有一对分别是两岁半和八个月大的儿子。她们宣称,"感到香港人对同志及跨性别群体以至同志家庭越来越接纳"。

可是,Bess指出外籍同志比较多出柜并得到家人支持,中国人或亚洲人同志伴侣仍需要面对很多家庭压力,因为他们得不到文化上的接纳。

现时"彩虹家庭"有20%成员是本地香港人,但他们都不愿意在Facebook群组里面表露身份,只选择定期收到会讯及电邮通知。"彩虹家庭"透露,遇到不少本地香港人长期向家人隐瞒同志身份,过著双面人的生活。有一对男同志不敢出柜,他们甚至已通过代母生儿育女,但却是分开居住的。还有的为了应付父母,女同志与男同志假结婚,然后各自过自己的同志生活,这种情况并不少。

  • 全球领导力峰会

    全球领导力峰会"轮椅上的画家"琼妮:人生有比走路更重要的!

    "全球领导力峰会"中文峰会2月8日在香港举行 ,其中播放了"轮椅上的画家"琼妮·厄尔克森·塔达(Joni Eareckson Tada)分享自身的经历的录像,强调让神的刚强代替她的软弱。

  • 尼克·胡哲将在NRB大会举办"NickV内圈聚会" 分享传福音与AI应用

    2025年NRB(国际基督教媒体大会)期间,全球知名布道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将举办"Nick V内圈聚会"(NickV Inner Circle Gathering),向与会者分享他在2024年如何向超过6700万人传福音的经历,并探讨人工智能(AI)如何帮助基督徒更广泛地传播福音。

  • 2025年全球基督教鼓舞人心的九大趋势

    多数基督徒的视角往往局限于自身所处的教会和周围环境,因而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感到灰心。然而,戈登康威尔神学院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报告揭示了一些重要趋势,这些趋势不仅延续了2024年的积极态势,还为全球基督徒带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

  • 居英观察 梁丽桥盼为复兴英国基督教艺术出力

    梁丽桥,一位自小热爱水彩画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创作不仅是表达内心世界的媒介,更是与神建立深厚关系的桥梁。在过程中因著一次车祸"生死10秒之间"醒悟神的眷佑决意以艺术传福音,她近年移居英国对艺术传福音的使命更有深刻的体会。

  • 拯救Z世代的信仰:史蒂夫·理查森对新一代宣教士的大胆呼召 [专访]

    先锋宣教士史蒂夫·理查森(Steve Richardson)呼吁年轻基督徒重新发现信仰,投身全球宣教。当许多教会思索如何让年轻一代持续扎根于信仰时,理查德森的回答是:让年轻人站出来,勇敢承担使命,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们而削弱福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