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下稱「文藝」)成立60週年,剛過去的週六(12月3日)約130位好友共赴感恩崇拜,並齊享宴筳,共頌主恩。
感恩崇拜邀請得中國三自愛國委員會秘書長徐曉鴻牧師專程來港證道。原來文藝與中國大陸深有淵源。1951年由數位從上海來港的廣學會成員創立了文藝,原名為「基督教輔僑出版社」,至1965年改名為「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因此文藝秉承廣學會的精神,以香港為據點服侍華人信徒。
崇拜上文藝同工獻唱《巧工巨匠》以賀出版社週年之喜,並向神呈獻六本近年出版的書籍。最後聖公會西九龍教區蘇以葆主教祝福差遣。
文藝當日亦在《明報》刊全版社慶特約專輯,向公眾介紹出版社推動文化事業的理念及使命。
前任社長述恩
於94至99年任文藝社長的蘇成溢牧師及99至07年的社長馮壽松執事上台分享。蘇牧師提到自己任內神的恩典,在97年間文藝透過出售物業得到一筆大的款項,以致財政有豐富的根基,並能令日後的出版無後顧之憂,不怕虧本,亦無需與很多機構一樣因資源問題而擱置部份出版計劃。他又認為在97年的大氣候時將大福氣給文藝有神的美意,使文藝能將祝福給香港、大陸以至普世華人信徒。
馮壽松執事亦逐一數算了在文藝任內神的恩典,包括在聖公會何明華會督同意下在聖公會迎賓館首設辦事處,及後先後購買多個地址作門巿及辦事處等,令文藝漸具規模。此外又提及蘇成溢牧師任內賣出物業款項除了用作投資收息外,更能出版書籍送贈予國內十多間神學院等等,從開始到今天神的恩手一直引領文藝的發展。
徐曉鴻牧師證道
徐曉鴻牧師證道時表示,無論是口述講道或是文字出版目的都在傳好福音。然而要做到傳好福音,源頭及方法都同樣重要。福音傳承自耶穌基督,昔日使徒從主領受福音後代代相傳,至今天要按正意分解而不攙雜私念。他稱讚文藝堅持以耶穌基督為源頭傳承訊息,不為巿場,亦不隨波逐流隨眾改變初衷,肩負社會責任為基督作見證。
他又表示傳揚福音的方法不對事倍半,反之則事半
倍。他提到中國教會缺乏使徒彼得那樣的奮興佈道家,可造成一次講道令三千人悔改的奇蹟,但他認為中國基督徒加入教會的數字增長迅速,當中「腓力式」的傳道方法
不可沒。腓力只叫拿但業「你來看」將他帶到耶穌面前,今天很多國內信徒非用口説,乃以自己的好行為及見證將人帶到教會,令中國教會大大發展。
他又提到今天雖然電子、網絡等媒體蓬勃發展,但傳統媒體的力量更流傳廣遠,文字出版比起口傳達到更遠的地方,受眾更廣,影響亦更大,鼓勵文藝同工堅守崗位在內容上把關,繼續努力寫下榮神益人的篇章。
得牧長支持者祝賀
多位出席支持文藝的前輩牧長透過本報向文藝表示祝賀。曾任文藝出執行委員及出版委員的曹敏敬博士與文藝同工廿年。他認為文藝出版作風優秀,不單出版學術機構的書籍,亦透過翻譯原著凝聚世界基督教文化,將出版業事業帶進好的層次。
由70年代已開始支持文藝事工的丘恩處博士曾任文藝的教育編輯,為文藝寫中文聖經注釋。他表示事奉期間與多位社長共事,看到他們熱心為基督教文字事工努力,推出了很受國內外人歡迎的著作。希望更多人參與此事工,將主道發揚光大。
文藝出版委員會主席、支持文藝十多年的陳衍昌牧師認為很多外國的出版只著重傳福音而忽略文化的建立,對文藝堅持秉承及保存廣學會的精神,致力於文化建立表示欣賞。而現任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的蒲錦昌牧師參與文藝的工作四、五年,他欣賞文藝出版有深度、有份量的學術書籍,認為對華人教會有長遠的貢獻。
-
2025全球守望名單:3.8億基督徒遭逼迫 北韓踞首位
監察全球宗教自由機構「敞開的門」(Open Doors)公佈2025年《全球守望名單》(World Watch List),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超過3.8億基督徒因信仰而遭受甚高或極高的逼迫,其中中亞和非洲國家高居前10位。
-
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儒家君子」與「基督信徒」的跨界對談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 (LIF)5月3日在香港舉行。其中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上半場次的會議以「君子與信徒」為主題,聚焦於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理想」與基督信仰中的「信徒典範」,旨在通過深度的跨文化對話,探尋這兩種源遠流長的人格理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
從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國傳道人:「我在日本『織帳篷』,也在等復興」
基督日報採訪了一位現居日本大阪的80後中國傳道人蔣道,瞭解他為何從信仰「飽和」的温州走出去,又如何在宗教冷淡的日本堅持宣教異像。
-
白煙升起!新教宗良十四世上任 將領導全球14億天主教徒
冒白煙了!白煙於羅馬時間5月8日晚6點07分從西斯汀聖堂煙囱升起,名號為「良十四世」、69歲的美國籍樞機主教羅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當選為天主教會第267任教宗,他將領導全球14億羅馬天主教徒。
-
《尼西亞信經》歷史探討:界限與包容 1700年後的信仰堅守與教會反思
今年適逢尼西亞大公會議1700週年,香港崇基神學院推出三輯神學對話視頻,主題為「我們眼中的《尼西亞信經》」。《尼西亞信經》全稱為「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歷經325年尼西亞會議與381年君士坦丁堡會議兩次重要會議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