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面臨著後現代主義、世俗主義等很多不利因素的攻擊,但是「全美宗教職業會議」最近一項研究顯示,仍舊有各個年齡、各行各業的男女繼續蒙召投身到一個奉獻的生活,美國天主教神職人員隊伍呈現越來越年輕化和多元化趨勢。有分析人士説,這也反映出美國的宗教生活從上個世紀上就出現的一個趨勢,即人數雖少,但生機勃勃。
據《美國之音》報導,這項研究是對全美所有宗教院校以及神職隊伍中近4,000名新成員進行了調查,其調查的規模在美國可算是空前的。
「全美宗教職業會議」的執行主任保羅‧貝德納切克説:「首先,我們發現,大約43%正在接受培訓的新成員都在30歲以下,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説明未來的教會隊伍將更加年輕化。其次,新成員的種族背景越來越多元化,其中21%來自拉美裔背景,14%來自亞洲裔背景,6%來自非洲裔和非洲裔美國人背景,這是宗教團體在吸引移民社區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
該調查還發現,這些年輕人對過一種集體的宗教生活以及在一個團體的支持下從事宗教事工很感興趣,他們還希望通過加入宗教生活來加深他們個人和耶穌基督以及和教會的關係。貝德納切克説:「加入者對未來的宗教生活興致勃勃,他們充滿了希望和活力。我認為,這個國家的宗教生活反映出我們在上個世紀末所看到的一個趨勢,那就是,人數雖少,但生機勃勃。」
貝德納切克補充,上世紀被揭發出來的一些涉及天主教神父的性醜聞不僅對天主教的形象造成重創,而且也給神職人員的招募造成很大影響,但是這些加入神職隊伍的年輕人很清楚這些醜聞,仍然選擇走上這條奉獻的道路,代表他們希望糾正這個錯誤,同時向世人表明人們是可以過一個喜樂、聖潔的宗教生活的。
-
2025全球守望名單:3.8億基督徒遭逼迫 北韓踞首位
監察全球宗教自由機構「敞開的門」(Open Doors)公佈2025年《全球守望名單》(World Watch List),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超過3.8億基督徒因信仰而遭受甚高或極高的逼迫,其中中亞和非洲國家高居前10位。
-
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儒家君子」與「基督信徒」的跨界對談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 (LIF)5月3日在香港舉行。其中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上半場次的會議以「君子與信徒」為主題,聚焦於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理想」與基督信仰中的「信徒典範」,旨在通過深度的跨文化對話,探尋這兩種源遠流長的人格理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
從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國傳道人:「我在日本『織帳篷』,也在等復興」
基督日報採訪了一位現居日本大阪的80後中國傳道人蔣道,瞭解他為何從信仰「飽和」的温州走出去,又如何在宗教冷淡的日本堅持宣教異像。
-
白煙升起!新教宗良十四世上任 將領導全球14億天主教徒
冒白煙了!白煙於羅馬時間5月8日晚6點07分從西斯汀聖堂煙囱升起,名號為「良十四世」、69歲的美國籍樞機主教羅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當選為天主教會第267任教宗,他將領導全球14億羅馬天主教徒。
-
《尼西亞信經》歷史探討:界限與包容 1700年後的信仰堅守與教會反思
今年適逢尼西亞大公會議1700週年,香港崇基神學院推出三輯神學對話視頻,主題為「我們眼中的《尼西亞信經》」。《尼西亞信經》全稱為「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歷經325年尼西亞會議與381年君士坦丁堡會議兩次重要會議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