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華慈善大會」11月20日星期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此次大會共有118位來自 海内外的個人和機構獲頒「中華慈善獎」,美洲地區的唯一獲獎者是美國慈親基金會董事長、「太子行」創辦人楊應瑞。
「中華慈善獎」從慈善捐款的絕對數額、慈善事業的參與時間及行為力度、從事志願服務的時間和貢獻、有效、規範、值得學習借鑒的慈善項目等四方面對100多名候選人、候選機構進行評選,最後確定了個人獎75個、組織機構獎31個及慈善項目12個,一共有118項。得獎的港澳台及海外人士,均是多年來為中國作出不同貢獻者,包括李嘉誠、霍英東、邵逸夫、成龍等。
作爲美洲地區唯一的獲獎者,楊應瑞在接受《星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比他捐錢捐得多的大有人在,但自己之所以能榜上有名,是因為他堅持和發展中國慈善事業的理念:
1993年,楊應瑞從中國大陸領養了一個女兒,又在1994年成立「美國慈親基金會」,專門幫助美國家庭領養中國孤兒。這一過程中,他看到很多被遺棄的殘疾兒童獲得收養的機會非常小,於是開始思索如何能幫助他們。
1999年,他決定自己出資在中國建一所孤兒院,專門收養零至六歲的傷殘孤兒,並提供復健醫療的機會。當時中國政府完全不允许外資進入福利事業,但是他並沒有放棄,以6年時間讓中國政府相信他改善大陸孤兒院的誠意。2003年11月,斥資2千餘萬人民幣、佔地6萬呎、建築面積4.5萬呎的「和平之君兒童福利院」在天津市武清區楊村鎮松鶴園小區建成,開始接受傷殘孤兒。更重要的是,其他來自海外和香港的資金從此也有了機會,得以資助中國大陸的福利工程。
「和平之君」的管理引入了世界宣明會的模式,可容納100名6嵗以下的傷殘孤兒,同時面向社會殘弱兒童提供康復培訓及相關服務。明年,他們將擴大與宣明會的合作,將「和平之君」發展成爲中國培訓孤兒院管理人員及護理人員的中心。第三步計劃是在小區試行「寄養家庭」模式,將小區内居住的老人和孤兒組合成家庭,既可使孤兒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也為老人的退休生活帶來歡笑和樂趣。
楊應瑞表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他所做的一切也旨在「抛磚引玉」,希望帶動更多人一起來關注、發展中國的孤殘兒童培育事業。他亦指出「鼓勵本地慈善,才是中國慈善事業的根本」,海外資助只是杯水車薪,中國社會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在於中國人自己。他在今年4月的中國政協會議上特別提出了改善孤兒院體系的問題,提到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國福利彩票所集合的資金。他還在中國的電視訪談節目上,呼籲中國的新生富豪與其把錢用於享樂,不如用以解決中國的實際困難。
-
85歲華人名牧唐崇榮下週赴俄羅斯巡迴佈道 深入中亞挑戰福音硬土
著名華人佈道家唐崇榮牧師將於下週開啟俄羅斯巡迴佈道之旅,以85歲高齡奔赴四城十場聚會。十場聚會中七場以華語主講,三場採用英語宣講並同步翻譯成俄語及烏茲別克語,旨在突破語言壁壘觸及更廣羣體。
-
更多青少年意識到社交媒體弊端 卻難言「戒斷」
雖然當代青少年不再熱衷成為網紅,但TikTok和YouTube已成為他們觀察世界的「數字窗口」。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越來越多青少年認識到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但距離大規模遠離這些平台仍為時尚早。
-
西方主導時代即將終結?亞洲領袖呼籲建立新型教會夥伴關系
在巴拿馬舉行的第三屆「基督超越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COALA 3.0)全球大會上,馬來西亞衞理公會榮休主教華勇博士發出強烈呼籲,敦促全球南方教會領袖承擔全球宣教使命的領導責任,並建立不受西方神學主導或財務依賴的真正夥伴關系。
-
梵蒂岡歷史首次 教宗方濟各葬禮使用普通話禱文
天主教已故教宗方濟各葬禮上的四句中文普通話禱文創造了歷史。作為耶穌會的一員,方濟各似乎決心追隨早期耶穌會傳教士前往中國的腳步,並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系。
-
記者揭跨性別產業內幕:超人類主義、企業政治利益合作圈
一篇深度報道揭示,美國富商和企業在推動跨性別產業的背後,可能暗藏著一個更大的動力——推進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以及無窮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