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人權大會發佈《首爾宣言》,美國特使呼籲國際關注

列夫奎玆警告説,逃避北韓人權問題將為朝鮮半島的安全埋下更大隱患
正在韓國首爾出席第二次北韓國際人權大會的美國北韓人權特使列夫奎玆,12月9日在會議上指出,北韓人權問題是國際社會、尤其是韓國應當關注的問題。

據韓國The Christian Today報道,列夫奎玆表示,儘管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權狀況都在不斷改善,但北韓的人權狀況卻一直得不到國際社會的嚴肅對待。他説,北韓人權問題不僅僅是北韓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國際社會共同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

列夫奎玆又對韓國政府與北韓和解的政策評論説,首爾應該更多地介入北韓人權問題,並在這方面更加直接地表達意見:「批評現狀不會威脅到和平。事實上,如果選擇迴避,不促進自由,這將對朝鮮半島的安全和經濟發展埋下更大的隱患。」

一名來自韓國的代表Kang Chul Hwan指出,任何給予北韓的援助都好像是在「餵養一支壓迫人民的軍隊」。雖然很多人質疑撤銷援助是否會使北韓饑民的處境更加艱難,但Kang Chul Hwan表示,上世紀90年代接受過外國援助的300萬北韓人現在都已死去,而活下來的大部分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經濟援助,因此北韓人的處境事實上和外國援助沒有關係。

同時,列夫奎玆在一個關於改善北韓人權狀況的策略研討會上表示,他的辦公室將盡力從北韓獲得更多信息:「儘管今天局勢還是一片黑暗,但總會有光透進來。」

北韓國際人權大會9日公佈了一份旨在改善北韓人權狀況的《首爾宣言》。據韓國廣播電台報道,各國代表在宣言中敦促北韓政府停止對逃離北韓人士的殘酷報復行爲,並拆除可關押20萬名政治犯的收容所,停止對未經審判而受到拘禁的人士進行有組織的踐踏人權行徑。宣言還強調説,北韓必須立即確認被綁架的韓國人和日本人的生死情況,並將他們送回祖國。

這次大會12月8日開始,將在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閉幕。大會得到了來自40多個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近1000名代表的參與,但中國和韓國政府並沒有派代表參加。中國在聯合國大會11月17日就譴責北韓人權狀況的決議案投票中投了反對票,韓國則選擇棄權。不過該決議案仍然以84票對22票的結果通過。
  • 使命營商推動者分享:營商宣教締造機會 福音轉化得著社區

    使命營商推動者分享:營商宣教締造機會 福音轉化得著社區

    在Hope for Next Generation主辦的「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上,資深商界人士葉青華分享了商業與宣教的結合之道。擁有30年跨國營商經驗的他,曾在中國香港、比利時、日本和美國等地工作,深入探討了商業活動在神國度中的獨特角色及其對宣教的影響。

  •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屏幕主導的時代,久坐不動是常態。大衞·馬西斯牧師(兼作家)經過十年規律運動與靈性默想,開創性地提出「運動神學」——基督教的運動觀。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暫譯《運動神學簡論》)將聖經智慧與現代運動科學相融合,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實踐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