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普遍出現人機結婚?紐約神學教育中心舉辦講座探討人工智能對教會的衝擊與應對,屈思宏博士指這反映人渴望親密情感,強調教會應堅守人際底線追求光明;創科企業家甄翔雲則指教會數碼化切勿追隨潮流;林志輝牧師呼籲人負責任地運用新科技。
預測2050年普遍出現人機結婚
漢語網絡神學院神學系講師屈思宏博士舉出三個例子,揭示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
有網紅利用人工智能與粉絲對話,每星期賺取7萬美元的收入。其次,人工智能Elisa鼓吹一名男士與她一起殉情「在天堂成為一體」,結果該男士最終自殺身亡;還有人與人工智能拍拖結婚,甚至製作出人形公仔,將程式下載到公仔與其結婚。這反映了人們對於人際情感親密的渴望,專家預測到2050年普遍出現人機結婚,可能引發婚姻和人際關係的牧養和輔導問題。
屈思宏提出四個方面供教會思考。首先,他強調堅定信念,即神是與人建立關係,而不是與機器。其次,他指出人最深層的渴求仍然是與人建立關係,教會的首要任務是聆聽和接納迷失和受傷的人,重新尋找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團契。因此,教會應該堅守這條底線,如果失去了這個基礎世界就沒有希望,教會應該追求光明並為人類帶來光明。
教會數碼化切勿追隨潮流
創科企業家甄翔雲提到了英國教會在疫情期間數碼化的情況,有三分之一的年輕人參加了網上祈禱會,顯示數碼化對於吸引年輕一代信徒和維持教會活力的重要性。他指,面對數碼革命,我們不僅需要接受這些變化,還要學會運用科技,讓教會的工作變得更美好並舉了幾個例子來説明這一點。
回顧1454年古騰堡聖經印刷技術首次進入家庭的影響,這一技術在接下來的100年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同樣地,2007年iPhone的問世使信徒能夠將信仰、團契和關係帶到手機上,增加了參與信仰活動的親密感,例如友情、聖經研讀和崇拜。今天人工智能在信仰中扮演著情感夥伴的角色,幫助人們設計閲讀聖經、解經和寫祈禱文,更貼切地滿足教會的需求。
此外,人工智能還可以簡化內容,使其適合兒童推動兒童事工的發展。它還可以幫助翻譯不同語言,使教會的信息能夠適應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的信徒。舉例來説,它可以在香港背景下提供相關案例,或者在移民海外的情況下提供適合當地信徒的內容。因此,人工智能可以成為信仰的伴侶,幫助教會更好地達到其使命。
甄翔雲提醒教會數碼化不僅僅是為了追隨潮流,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運用科技來培育信徒,實踐上帝的誡命和使命。這需要我們將精力放在思考如何運用科技來更好地服侍上帝和人羣,並確保科技的應用符合教會的核心價值和使命。
負責任地運用新科技
林志輝作為牧師和科技界的高幹,分享在教會運用科技的經驗和觀點。他提到教會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搭建網站,使用Adobe等媒體管理工具,並透過人工智能幫助人們閲讀聖經、解經和寫祈禱文以及即時翻譯。
最後他引用彼得前書2章16節作為總結:「你們雖是自由的,卻不可藉著自由遮蓋惡毒,總要作神的僕人。」這指出人有很多自由甚至去到自我選擇性別,國與國爭取利益發動戰爭,因此我們必須反思責任怎樣運用新的科技。
漢語網絡神學院院長丘放河牧師分享,成立網絡媒體宣教差會的異象,旨在訓練每個人在媒體中成為宣教士。
紐約神學教育中心31週年感恩異象分享會於10月21日線上舉行,講座主題為「人工智能對當今教會的衝擊與應對」,並發佈成立網絡媒體宣教差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