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開幕首日,有擔任香港數間基督教機構網絡顧問的 真表示,網絡世界的各種玩意已深入信徒的生活,影響生活的模式,但教會明顯遠跟不上。
真給使用社交網站的人士及機構分享了一些有用「貼士」。第一是不少人談論網絡社交平台,但光説而未有行動,實質參與才最重要。第二是要「有好行為」及「做自己」(behave well, be yourself),將朋友胡亂標籤到不相干的相片上,傷感情。此外無需刻意營造什麼形象,在網上真情流露、做好見證才是實際。此外還要「識貼」(share smart),懂得找觸用人心的圖像吸引別人眼球,並精簡文字。他強調不是字多就好,如此持之以恆才能將人羣吸引過來。
但他亦表示教會最難克服的不是技術,亦不是人手,而是會的文化:「教會的心態令它最難改變,無想清楚facebook等媒體的價值,甚至有人以為有facebook就不用網頁,但實質不是如此。「福音的傳播有『三變』和『三不變』:第一是福音的內容不變但溝通及互動的方式改變、第二是時間不變,但如何運用時間的觀念改變、第三是想分享的心不變,但現在已出現了很多新媒體和平台。」他認為教會若不能抓住這新趨勢將會走向失敗:「社會的轉變影響人的期望:信徒每天通過不同的渠道獲悉新資訊,但如果教會牧師傳道人仍在談論什麼熱門消息,會被認為好out(落伍)。」
雖然新平台在一些教會眼中是新挑戰,但 真認為是新的機遇。他介紹,美國一名為Jesus Faith的專頁在AllFacebook.com連續兩年拋離非信仰的網站成為榜首。他研究該網站發現它善用感人的圖片、將經文加上一點點個人分享貼上去,終成為受歡迎的專頁。他説:「Facebook上色情暴力的資訊比比皆是,為何不利用它發放正能量呢﹖」
又提到英國一位基督徒由去年8月8日開始每天將一章聖經撮寫成一條tweet,並透過twitter發放,以此引起人們對聖經的興趣。 真以此例子説明只要有一個能吸引信徒興趣的角度,利用網絡就變得不一樣。他説:「一般信徒習慣傳送訊息,説他的狗怎樣、他的貓如何;但教會機構則要下些
夫,讓網站available、searchable和sharable。只消放一個 “share”按鈕,就能幫助使用者使用,十分強勁,比起鋪天蓋地的宣傳更有效。」
真去年開始寫專欄,載在www.netfish.hk,分享自己用網的經歷。他坦言教會不瞭解如何用社交網絡,牧養的人亦不明白信徒生活已急遽改變,對他們所面對的新聞題一無所知,以致鴻溝更大。他説:「信徒之間互相傳遞『何時有佈道會』等小道消息多在厠所裡!因為這是個人接觸。信徒看到一個訊息會問:『關我咩事﹖』與自己關係切身的才會有興趣,會去看甚至會傳開去。」
-
2025全球守望名單:3.8億基督徒遭逼迫 北韓踞首位
監察全球宗教自由機構「敞開的門」(Open Doors)公佈2025年《全球守望名單》(World Watch List),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超過3.8億基督徒因信仰而遭受甚高或極高的逼迫,其中中亞和非洲國家高居前10位。
-
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儒家君子」與「基督信徒」的跨界對談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 (LIF)5月3日在香港舉行。其中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上半場次的會議以「君子與信徒」為主題,聚焦於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理想」與基督信仰中的「信徒典範」,旨在通過深度的跨文化對話,探尋這兩種源遠流長的人格理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
從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國傳道人:「我在日本『織帳篷』,也在等復興」
基督日報採訪了一位現居日本大阪的80後中國傳道人蔣道,瞭解他為何從信仰「飽和」的温州走出去,又如何在宗教冷淡的日本堅持宣教異像。
-
白煙升起!新教宗良十四世上任 將領導全球14億天主教徒
冒白煙了!白煙於羅馬時間5月8日晚6點07分從西斯汀聖堂煙囱升起,名號為「良十四世」、69歲的美國籍樞機主教羅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當選為天主教會第267任教宗,他將領導全球14億羅馬天主教徒。
-
《尼西亞信經》歷史探討:界限與包容 1700年後的信仰堅守與教會反思
今年適逢尼西亞大公會議1700週年,香港崇基神學院推出三輯神學對話視頻,主題為「我們眼中的《尼西亞信經》」。《尼西亞信經》全稱為「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歷經325年尼西亞會議與381年君士坦丁堡會議兩次重要會議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