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社講座防學童輕生 吳浩然校長:關鍵詞窺探自殺傾向

明光社防學童輕生講座 吳浩然校長:關鍵詞窺探自殺傾向
明光社防學童輕生講座 吳浩然校長:關鍵詞窺探自殺傾向

明光社9月30日舉行講座,探討學童輕生的原因與防治。精神科醫生廖廣申認為防止自殺可藉著「保護因子」和「支持因子」,例如家庭凝聚力高、尋找民間社團幫助等;顯理中學校長吳浩然提醒老師跟進學生時,清楚角色和限制。

廖廣申:100人有10至20人患抑鬱症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精神科醫生廖廣申指出,兩年疫情青少年減少活動鬱悶在家,在疫情初期倫敦進行調查,訪問當地居民,近5萬人之中四分一人有絕望自殘念頭,而抑鬱症與自殺行為關係密切。

根據流行病學數據,每100人有10至20人患有抑鬱症,男女比例為1:2,首次病發年齡平均27歲,病徵包括反應遲緩、睡眠欠佳、容易激動等,成因並非單一性,本身已存在的因素,例如遺傳加上誘因,如生活壓力,腦傳遞物質時出現失調。

宗教信具支撐和影響力

至於自殺者是否處心積慮?廖廣申拆解迷思,臨終的狀態是吊詭的,既希望結束痛苦,但又期待因某人或事情能夠移除這痛苦,讓生命延續下去。

因此,防止自殺可藉著「保護因子」和「支持因子」,「保護因子」即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以其他選擇代替自殺、家庭凝聚力高、親朋戚友關懷、成熟的人格特徵、宗教信仰等;「支持因子」指尋找民間社團的幫助,例如生命、醫院等。

廖廣申認為,宗教信仰有一定的支撐和影響,如果一個人沒有宗教信、單身、失業就容易引起抑鬱症狀,要是沒有人開解更加萌生自殺念頭。

吳浩然:關鍵詞窺探自殺傾向

顯理中學校長吳浩然指出,識別自殺傾向的學生可分三層次:第一層是「普及性的預防」,全校學生聽講座;第二層次「選擇性預防」學校社工、父母識別有危機的學生和子女;第三層次「針對性預防」老師識別高危有自殺先兆的學生。

有自殺傾向的學生通常在不同渠道發出信號,例如學生作文、朋輩、社交網絡、定期與學生閒談、跟家長面談獲得信息。學生可能在言談、文章或美術作品中流露出自殺的念頭,有一些關鍵詞可以看到,例如「我希望已經死了」、「我想殺死自己」、「我想一了百了」、「好厭倦這一切」等,而且他們還可能安頓好臨終的事情,例如轉送心愛物品、向家人訣別等。

怎樣識別學生是否有自殺傾向,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例如孤立自己、脾氣變得暴躁、以往喜愛的事物失去動力、挑剔和攻擊別人、學業成績突然下滑、退出體育活動或學會。

吳浩然提醒老師和學校人員,清楚自己的角色和限制,並非精神健康專家,與學生傾談之前諮詢輔導員、學校社工、教育心理學家的意見尋求支援。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

  • 今夏如何服事返家的大學生?——給教會的五項建議

    大學生返家的這個夏天,是教會可以主動伸出手、重新接納他們的重要窗口。教會可用真誠的關系、具體的行動,讓他們知道:你仍屬於這裡,這裡仍是你的屬靈之家。

  • 復活節為信眾祝福後 88歲教宗方濟各離世返天家

    羅馬天主教會第266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4月21日復活節星期一清晨7:35安息主懷,享壽88歲。梵蒂岡樞機主教凱文·法雷爾(Kevin Farrell)於兩小時後發佈有關死訊並指教宗因腦中風陷入昏迷,引發心臟驟停而逝世。

  •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他在致辭中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呼籲國家恢復信仰的精神。他也表達了對宗教自由、家庭價值和教育改革的堅定支持,強調政府應保護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現場有多位宗教領袖出席,包括葛福臨和保拉·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