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于Hope for Next Generation主办的"2025可持续宣教研讨会"上,资深商界人士叶青华分享了商业与宣教的结合之道。拥有30年跨国营商经验的他,曾在中国香港、比利时、日本和美国等地工作,深入探讨了商业活动在神国度中的独特角色及其对宣教的影响。
教会圣俗二分误区 视营商为"次等"
叶青华表示,今天许多教会仍然将事工划分为"神圣"与"世俗"两个范畴,把商业活动归类为次等的世俗领域。这观念并不符合圣经教导。他引歌罗西书3章23节说:"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关键不在于工作性质,而在于事奉的心态与动机。
另一个误解是以为商人的唯一贡献是为教会和宣教事工提供金钱。常有人对从商的弟兄姊妹说:"你的价值就是赚钱奉献。"但叶青华引经文"我们是被拣选,宣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书2章9节)强调在基督里所有工作都具有神圣意义:"商界人士同样是『君尊的祭司』,是神国度拓展的重要平台。"
营商为宣教地区带来多层面的转化
他看到营商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对宣教工场能带来三个层次的转变,第一,在救济层面上,最基本的做法是透过捐赠物资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然后进一步在社区发展层面上,商人能与政府合作培训当地人的求生技能、建设社区各项设施如提供洁净水源等。
最后在商业企业层面上,商人于当地投资不仅为社会创造财富,更能创造就业机会,帮助当地居民的持续改善生活质素,比单纯奉献于宣教工作,营商的方式能发挥更灵活、巨大及长远的影响力。
个案:为印尼打开社区福音之门
叶弟兄播放影片分享了一个振奋人心的个案。一位来自印尼的妇女Ibu原是激进组织分子,曾计划进行自杀式袭击,却因内心不安而放弃。她母亲的老板是基督徒,带领她透过阅读新约圣经信主。起初Ibu对基督教极度抗拒,一次耶稣在异梦中向她显现,她因而进入教会,并领受呼召留在原社群传福音。
后来Ibu与丈夫一同经营酱料生意。他们每日与员工一起祷告,多名员工经历到耶稣的医治。他们更帮助社区贫困主妇增加收入,渐渐打开当地人对福音的心。叶青华指出,这个故事见证了如何透过营商宣教,将信仰带入人群转化生命,并将福音的光照进社区每一个角落。
国际营商转化社群运动联合创始人叶青华(Raymond)有丰富的营商宣教经验。他曾在马来西亚世界福音动员会 (Operation Mobilization Malaysia) 担任主席达15年之久。2010年,Raymond 与其他成员共同创立了"营商转化社群运动"(Business for Transformation, B),与OM联系推动商界专才采用商业方案,回应贫困未得之民在经济、社会、环境及心灵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