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街「黑警」成牧師 黎振滿見證福音大能

171019
171019

見證節目《星火飛騰》嘉賓、人稱Sam叔的黎振滿牧師1988年便在油麻地設立教會,深受街坊愛戴。最近他還榮升爺爺,盡享三代同堂之福。

年少誤入歧途 成年當黑警

Sam叔自小在木屋長大,十五歲時便誤入歧途,吃鴉片煙、忽得(毒品),更參與毆鬥。諷刺的是Sam叔的父親竟是社區反罪惡委員會主席,但其實在黑白兩道都赫赫有名。後來少年Sam目賭多位友人因吸毒送命或入獄開始害怕起來,便仗著父親而當了警察,並在油麻地駐守,但仍未脱離「舊業」,他説:「油麻地是『油水區』,能貪污賺錢,一個月可賺到十倍新酬。」

1977年平安夜,Sam叔因貪污而被廉正公署拘捕。出獄後他無人聘請,遂自暴自棄,短短幾年間三次入獄、五次進戒毒所。在戒毒所內更是惡名昭彰。

決志信主誠心悔改

有一次,一位叫Penny的女生到戒毒所傳福音,並為一眾戒毒人士祈禱。Sam叔説:「當她一把手按在我的頭上,我的眼淚便不自覺地湧出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認罪,老實説上法庭時有證人我都矢口否認,但當時全部都認了。當時我説,如果禰是真的,求禰帶領我,我已一無所有。」

自此他便決定一生跟隨耶穌,並在1983年接受福音戒毒,為期9個月。當時已離婚的他雖獨力一人撫養6歲的兒子,但仍不忘傳福音。他説:「牧師派我到廟街傳福音,便在當時認識了現任的妻子。」

神的呼召更臨到這個曾經罪行昭著的人身上:「當我祈禱時,我為整個廟街而哭,看見很多佔卜、看面相的攤檔,也看見很多人不問蒼天問鬼神,就像喪禮一樣。神呼召我重臨舊地,一個我以前在此作奸犯科的地方來還福音的債。」

其後他與現任妻子在廟街開設教會,並且結婚。縱然當時生活貧困,連派利是、供孩子讀書的錢都沒有,但他們仍依靠神,堅守信念,一起實踐目標。雖然缺乏物質生活,但他卻體會到:「如保羅所説,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心靈的滿足大於物質。」

成為牧者 倍感上帝恩典

隨著教會的發展及生活逐漸穩定,Sam叔三十年間先後在屯門和觀塘開設教會,並於油麻地不斷摸索。他説:「三十年前榕樹頭是我們的駐腳點,當時很多賭檔、癮君子。而隨著社區的更新,很多攤檔都入了舖,我們也會向露宿者傳福音。」

對於教會事工,Sam叔認為:「這個是失去父親功能的世代,離婚率超過四成。而教會是社會的縮影,很多朋友來自單親家庭,很缺乏愛與肯定。因此我把會眾都視為兒女,希望他們在教會找到歸屬感。」

為了跟年輕人拉近距離,Sam叔的生活亦緊貼年輕人,不時與他們打籃球,並使用Facebook與他們交流。他認為作為一個牧師,培養新一代的領袖是十分重要。

當想到自己年輕時一無所有,現在卻失而復得,甚至有幸享兒孫滿堂之福。Sam叔的孫兒取名為黎天行,意即「隨天父旨意而行」。對於現況,Sam叔格外感恩:「耶穌是個環保專家,在一堆爛銅爛鐵裡選擇我、重新塑造我,恢復我作為神的兒子的身分,做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做一個合神心意的牧長,帶領教會走主的路。」

  • 唐崇榮牧師北美告別音樂之旅:一生使命 終極獻禮

    唐崇榮牧師北美告別音樂之旅:一生使命 終極獻禮

    兩年前(2023年),83歲的唐崇榮牧師在美國舉行他最後一次告別福音佈道會,並許下承諾:若再踏上美國土地,必將攜印尼音樂家同行。2025年7月,從印尼腹地到日本東京,再橫跨北美大陸,這一承諾在七座城市的盛大巡演中圓滿實現。

  • 使命營商推動者分享:營商宣教締造機會 福音轉化得著社區

    在Hope for Next Generation主辦的「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上,資深商界人士葉青華分享了商業與宣教的結合之道。擁有30年跨國營商經驗的他,曾在中國香港、比利時、日本和美國等地工作,深入探討了商業活動在神國度中的獨特角色及其對宣教的影響。

  •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屏幕主導的時代,久坐不動是常態。大衞·馬西斯牧師(兼作家)經過十年規律運動與靈性默想,開創性地提出「運動神學」——基督教的運動觀。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暫譯《運動神學簡論》)將聖經智慧與現代運動科學相融合,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實踐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