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移民政策的放开,从中国大陆到法国求学或工作的华人日益增多,其中不少人在这片土地上寻找教会以求一份认同感,巴黎的华人教会也由此日渐兴旺起来。
据《路透社》报导,巴黎的国家人口研究所的资料显示,在1994年至2004年期间,从中国到法国的移民升幅达五倍之多。另外,据基督教华侨布道会估计,大约有40万中国人居住在法国,其中90%在巴黎,正是这些新移民促使巴黎的华人教会不断增长。
目前,巴黎市有将近30个华人教会,几乎全都是新教教会。虽然法国曾经把天主教定为国教,但侨居此地而信教的华人却是信奉新教。
巴黎某福音派教会的一名姓李的同工告诉《路透社》说:"有很多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感到孤独,他们似乎在寻找什么东西;也有很多人过来教会想试一下能否接受宗教信仰到他们的生活中。"这位同工自上个世纪60年代就从台湾来到法国。他估计,法国大约至少有2,500名华人基督徒,而每所华人教会大约有100名会友。
另外,更多是来法国寻找机会谋生的中国人,也在教会里面找到了安慰。一名10年前来到法国、在饭店任职侍应的妇女说:"当你最终让耶稣进入你的心时,你将会发现祂带给你人生最大的安慰。"
事实上,法国悠久的天主教传统和根基早已经被世俗主义所侵蚀。有数据说,虽然法国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人是已受洗的天主教徒,但是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参加弥撒。但是,法国的华人教会却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发展活力。一些华人教会分享说,每周都有新人前来参加聚会,很多年青人也被吸引参加一些青年活动。
很多巴黎的新移民主要是来自中国东部的港口城市温州,因此不少由温州人组成的教会就渐渐出现了。其中人数最多的要数在巴黎美丽城的"温州教会",这里用温州话讲道和做礼拜,方便那些既不懂法语、也难以听懂普通话的温州籍华人。从历史上来看,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时,首先进入了一些港口城市,故此如从温州来的基督徒往往都是从祖父那代起就信奉新教,耳濡目染,自己也成为信徒,并且带著传教的心在把商店开到全世界的同时,亦在当地植堂扎根。
其他一些华人教会则采用法语与普通话,比如于巴黎7区里尔街的基督教堂共有300多人,分法语和普通话两个组。法语组的主要是年轻人,大部分是在这里出生的,家里有基督教信仰的传统;普通话组的都是成年人,有自创会以来就在这里的老人,也有刚刚踏入这个门槛的年轻人。
据法国的《欧洲时报》报导,巴黎的华人教会礼拜的程式一般是默祷、唱赞美诗、牧师祷告、经文释义、圣、欢迎新朋友并彼此祝福,然后在赞美诗和祝祷中结束。在一般的崇拜程式后,一般还有一小段时间供大家互相交流。
华人教会除了组织信徒做礼拜以外,还有很多社会活动,像组织中文班、法语班、艺术班等。比如位于巴黎13区的"中华圣母堂",就举办了十几个活动班级。他们还承办过华社中文学校的中文朗诵演讲比赛,为弘扬中华文化出一份力。除此之外,他们还组织音乐会、教友聚会以及各种以圣经为主题的活动小组。
-
华人基督教联会110周年庆"基督在人间"向上帝献上感恩崇拜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联会)创会110周年庆感恩崇拜昨日(5日)在亚洲国际博览馆盛大举行,以主题"基督在人间"表达出联会的使命愿景。约千名各基督宗派、机构及神学院校领袖出席,同心向神献上感恩和赞颂。
-
方济各遗产引发讨论 华人牧者关注其对全球格局与信仰影响
华人牧者陈佐人直指已故教宗方济各在诸多争议中"明哲保身"。作为美国西雅图大学神学系教授,陈牧师拥有深厚的神学背景,曾师从天主教思想家并长期在天主教大学执教。他以特有的幽默和洞察力,讲述已故教宗的生平,甚至调侃美国天主教的信仰困境,称他们"难以找到信仰的家园。"
-
浸大第十届LOGOS论坛 中港台美学者对谈信仰、文化、科学及社会议题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5月3日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的学者和专业人士对信仰与中国文化、职场、科学、心理健康等四大主题深入研讨交流。
-
《重审基督》作者史特博新书拆解濒死个案 引证天堂存在
著名基督教作家的史特博(Lee Strobel)出版新书,以全新视角剖析濒死经历、神秘梦境等现象,作为不同宗教背景人士及基督教怀疑论者接触基督教信仰的一个窗口。
-
刘彤牧师证道中剖析基督徒的"玛利亚情结"与"马大困境"
刘彤牧师在证道中剖析教会中常见的两大信仰困境——"玛利亚情结"(过度追求属灵表象,轻忽实际行动)与"马大困境"(忙于事工却失去喜乐)。他强调,信徒应明白神的呼召、发掘圣灵恩赐,并在"热情与世界需要相遇"的地界上忠心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