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會之九] 蔡麗貞:驚爆七日—基督受難前的權力交峰

2011 八月 10日, 星期三 14:38

蔡麗貞博士的早堂研經會來到最後一講,她以題目「驚爆七日—基督受難前的權力交峰」作最後一講的題名,而經文出自於《約翰福音》12章23至26節。

電影《驚爆十三天》

以1960年代電影《驚爆十三天》(Thirteen Days)幫助了解基督受難前的權力交峰。故事講述歷史有名的古巴飛彈危機,是蘇俄冷戰最有火藥味的事件,卡斯楚革命推翻政權,1969年蘇聯總理克魯雪夫爭取將古巴成為拉丁美洲地盤,1960年運輸戰略性核彈到古巴。中情局70年探測到古巴港口有異常活動,大量蘇聯輪船進到港口。美國的U2型飛機拍攝證實蘇聯在古巴興建核彈,彈頭對準美國,古巴由10月16日起至10月28日美蘇聯合簽署協議達成解除危機,稱為「驚爆十三天」。這真實的歷史故事被拍攝成熱門電影。

當時美國總甘迺迪下令封鎖古巴,對駛往古巴的船艦進行隔離檢查,下令十萬部隊離開佛羅里達州開往古巴,一百八十隻船艦及四萬海軍陸戰隊開往古巴,同時有五十部U2型的轟炸機巡邏,大戰一觸即發。在危機時期甘迺迪與克魯雪夫通訊,表達想解除核武危機的立場,兩國大使和特務互相傳達訊息,都想化危為機。美國一方面調查真相,亦透過國際管道如聯合國和安理會,或私下外交談判處理,另一方面著手部署海陸空三軍。

Like Us on Facebook

美國空軍U2型飛機到古巴作近距離拍攝,要準確的話必須低飛,否則有危機會被射中。當時仍沒有低飛而不被擊落的技術,男主角美國總統助理直接指示不准被射中,否則對方知道並反擊的話將會令局勢失控。當時美國軍方主戰派鷹派不甘眼睜睜看到美國被欺負而不還擊,而鴿派則主和。當時包括美國的國房部長和總統都主和,因此下令三軍總司令不能主動挑釁,避免兵戎相見。但不幸地飛機果被射中,總統助理卻又吩咐要按兵不動,免得軍方計劃報仇,而此次危機處理是以和平解決為目標。克魯雪夫的兒子塞爾基投奔美國,他表示父親只想嚇嚇美國,沒想真的要射出核彈。當卡斯楚一再要求蘇聯向美國發射核彈時,駐古巴蘇聯的軍隊擊落了美國的飛機,克魯雪夫意識到情勢可能失控,為免走火要拆去飛彈。

當時雙方領袖都掙扎,並用盡全力克制己方的軍事行動,直到安然渡過十三天的危機時刻。比較甘迺迪及克魯雪夫在形勢緊張時仍克己、沉著應變,四十年後美總統布殊處理伊拉克問題時粗糙不當。今年五月海部隊擊斃拉登,被國際評為沒按照規矩來作,會引起很多麻煩。

耶穌面對降世最終目標

回到福音書,耶穌出生到死亡都不斷面對世上的君王角力。首先大希律王聽到國士報訊,心裡不安,要屠殺兩歲以下男嬰;兒子希律久聞耶穌的名字,要他行一件神蹟,但耶穌不為所動,是耶穌面對的第二次權力角力。在受難前耶穌更面對彼拉多的角力。他是神的兒子,最有權力的天上君王,要極力克制,徹底放棄自己的意思和身份地位,克服懼怕,一心一意將自己送上十字架的刑具——耶穌必須以死亡落幕。

耶穌開始進入受難周試煉,正式面對人生最難的階段,亦朝向人生最後使命:為世人死,以生命吞滅死亡。他捨去生命為讓人得著生命,他著抱破斧沉舟必死決心毅然走向十字架現場。雖然他的目的明確、意志堅定,但他內心不是沒有憂慮和煎熬,他說:「我現在心裏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既求父救他脫離,又說自己原是為這時來到世界,這是一種吊詭。

「得榮耀」在《約翰福音》裡密集出現。這特別的句子指向耶穌的死,為要彰顯神的旨意。一般「榮耀」指衣錦還鄉、名成利就,但卻指耶穌死亡。《約翰福音》十二章開始交待耶穌人生旅程時間表,此後六天耶穌越加頻密地預告自己的結局,加上受難日的一天,耶穌渡過人生終點前的「驚爆七日」。蔡博士帶大家跟著耶穌受難腳步看《聖經》。

基督的驚爆七日

《約翰福音》十二章在伯大尼與馬大與馬利亞同席時,向來謙虛的主竟自然大方地接受馬利亞的奢侈行動,讓她用珍貴的真哪達香膏倒在自己的腳上,借誇張的場面預告他的死,同時提醒門徒珍惜為時不多的與耶穌肉身的同在。

受難的前五日,耶穌難得騎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接受眾人的呼歡。耶穌不是用武器和軍隊征服世界,乃用和平的福音征服人心。他使拉撒路復活得到人的敬重,但吊詭的他使別人復活,自己卻去赴死亡的約會。

受難的前三日,幾個外邦的希臘人求見耶穌,但接下來的經文說猶太人卻拒絕耶穌。通往榮耀之路不好走,耶穌經過轉折過程才走上去。耶穌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有學者將耶穌的吶喊改為問號,變成:「我該求你使我脫離這時候嗎﹖」但至終耶穌還是把主權交給父神,耶穌沒忘記降世的目的和使命

受難節前一晚記載耶穌為門徒洗腳。主對門徒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這話扣緊著耶穌受難:「你們要記念我從前對你們所說的話:『僕人不能大於主人。』他們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們」學生不能高於老師,老師受苦學生也要受苦。十字架是受苦的路,對耶穌是這樣,門徒是這樣,對我們也是這樣。為了加強門徒的免疫和抗壓力,《約翰福音》十三章上耶穌諄諄訓誨、為門徒禱告。

周五受難節當日,《約翰福音》十八、十九兩章描述耶穌與彼拉多交峰尤其精采,四福音書中以《約翰福音》著墨最出眾,生動地營造了兩者在危機時的天人交戰,包括二人代表的權柄,內心掙扎以及兩人最後的抉擇。彼拉多代表地上權柄,他掌有生殺大權。猶太大祭司沒殺人的權力,只能以政治理由訴諸地上的政治,誣告耶穌自稱為猶太的王,反叛凱撒,要帶領猶太人進行革命。

耶穌與彼拉多的對決

當彼拉多問耶穌時,耶穌卻訴諸屬靈的國度:「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這段話提到「臣僕」和「爭戰」等政治字眼,因此彼拉多再問耶穌:「這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彼拉多接下問了歷世歷代哲學家的提問:「真理是甚麼呢?」彼拉多的態度可能是鬆鬆膊頭,不以為然,或對耶穌的回應顯得束手無策,無法簽下判決書。

大祭司將難題推給彼拉多,耶穌卻將彼拉多帶到難題的死角。耶穌經歷客西馬尼園的掙扎,而現在將掙扎留給彼拉多;耶穌的目標是赴死,彼拉多的目標在於鎮壓猶太人的行動;耶穌掙扎能否不喝苦杯,彼拉多掙扎能否不殺無辜的人。彼拉多知道耶穌無辜,他的夫人亦叮嚀他不要管耶穌的事,但他不能聽太太的話,無奈中犧牲了耶穌;相反希律聽從太太的話殺了義人約翰,這是福音書的有趣對照,在男人的權力鬥爭中女人的影響力也若隱若現。

希律是穿梭在耶穌跟佊拉中的丑角,但希律個性猶疑不定,克制力和自主力低,這種人注定不能當主角。原本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亦喜歡聽約翰講道,但約翰指出他娶弟弟的妻子希羅底不對,令希羅底心裡懷恨,起了殺約翰的心。一日她的女兒在希律生日上跳舞,令希律龍心大悅,可能多喝幾杯下一時大意說出收不回來的話。他說:妳要什麼我都給你,她立即回去問媽媽,媽媽說:「要約翰的頭」,最後約翰被處決。因此現在希律聽到耶穌名聲,他以為約翰復活。彼拉多想送走耶穌此燙手山竽,因為耶穌戶籍所在歸希律管轄,又正好希律當時在耶路撒冷。希律看見耶穌很歡喜,想他行神蹟,耶穌卻一言不答,希律立刻轉為藐視,對耶穌加以戲弄。對常行神蹟的耶穌來說,隱藏自己的神聖需要極度克制和堅忍。

兩個國度的較量

彼拉多三次表白自己查不出耶穌的罪。十八章38節:「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十九章4節:「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十九章6節:「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加上聽到耶穌的自我宣告:「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又聽到猶太人說「耶穌自以為自己是神的兒子」,彼拉多越發害怕。他是良心不安、怕殺錯人呢﹖還是怕耶穌真是上帝的兒子呢﹖所以彼拉多再次面對自己的良心。他再進衙門問耶穌:「你是哪裏來的?」耶穌卻不回答。彼拉多說:「你不對我說話嗎?你豈不知我有權柄釋放你,也有權柄把你釘十字架嗎?」耶穌回答說:「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所以,把我交給你的那人罪更重了。從此,彼拉多想要釋放耶穌,無奈猶太人喊著說:「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凱撒的忠臣。」

這是耶穌與彼拉多權力交峰最後一次對壘。耶穌的自我克制成,成地達成神人和好的目標。他定意將自己交給地上的權柄。耶穌照父神的旨意安然渡過,彼拉多卻因群眾壓力,向歪曲的控告讓步,向群眾的聲音低頭。兩個權勢較量後誰得勝呢﹖大衞與約押較量最後誰得勝呢﹖

這裡似是地上權柄勝了天上權柄,群眾的叫囂聲壓過了羅馬的法律。韓國的異端統一教的教主文鮮明說「耶穌是一敗塗地」,德國的史懷哲說耶穌在十字架上是徹底的失敗;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成了」(finished),新派神學卻說「完了」。但我們都知道十字架上的死亡是得勝,耶穌代表上帝手中的一個危險棋子,他的掙扎是為全人類救恩的大能。

甘迺迪統在驚爆的十三日裡曾夢到自己不是總統,不用面對大責任,但只是幾秒的輕鬆,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刻劃出他的極度的恐懼,之後卻刻劃出比比彼拉多及希律更能掌控全局,因為耶穌將重擔交給父神,因而能安然渡過,他說出:「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耶穌沒差十二營天使來搭救。「不想使用特權的人才最有權柄」,這是蔡牧師講道的主題

十字架上的死與生、失與得

《約翰福音》談論十字架是用死死、生生,失喪、得著的吊詭方式講。「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有生命前先要死,死亡是生命的意義和目標,跟一般世人講的剛好相反。

《約翰福音》六章中記載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了五千人,從而引起生命之糧的講論:「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吃肉喝血都指向耶穌受死,指出生命的獲得在於他的死亡。《約翰福音》十四, 十七章臨終的講論是耶穌在死亡陰影下,世人講生命的終點是死亡,耶穌卻在死亡的陰影中談及生命。對基督徒來說死亡是生命的開始,喪失的同時是得著。

蔡博士又講到幾年前一齣風靡台灣的韓劇《玻璃鞋》。故事講一對姊妹花生在富有家,但妹妹走失被貧窮家庭養大,兩姊妹在不同環境成長。妹妹歷盡滄桑,屢遭挫折,其中一句對白:「在失去的一刻或许獲得生存意義,對一向在困境中生活的人來說因為沒有可失去的,反活得潇灑。」與中國的「置於死地而後生」同出一轍。不同處境的人的禱告不同:富有國家的人會求神挪去試煉,但受逼迫的百姓卻會求主賜給他們力量承擔此試煉。這是吊詭的現象。苦難中更增加人們與上帝的聯合,艱難的時刻有助滋養信心。陽光下的人或许有信心,但陰影中的人必須有信心,否則就什麼都沒有。

耶穌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耶穌十字架的道理為我們這些後人樹立鮮明的人生道理和哲學——生命之前必有死亡:「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指的不止肉體生命,更指屬靈生命。

蔡博士十前年在海外教書,同工讀了她的書後認為她的思想太顛覆,要求她不要教太爭議性的內容。蔡博士教書多年,從未被人指導要如何教書,心裡很不舒服。那負責同工將她介紹給學生時說:「她的風格像麻辣火鍋。」幾天以來蔡博士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而學生的反應強差人意,覺得這辣椒也適合他們的口味。最後一天的見證分享會上蔡博士毫不客氣,第一個上台表達最初來到時心中的不悅,那負責同工立刻道歉,二人言歸和好。但後來蔡博士發現學校沒有將她預備的教科書沒有發給學生,於是質問聯絡的同工,同工說或许校方的考慮較有保留性,怕白紙黑字的書落在程度不夠的學生身上會令學生受試探,因而將書本扣起。蔡博士當時心中不滿,覺得被耍了一次,又覺得自己像電影中的飛行員開始被警告不能被擊中,被擊中又不准告上級;校方事先交待不要講爭議性的問題,她任務完成還要保持沉默。蔡博士的丈夫說:「強龍不壓地頭蛇。」她聽了說:「好吧!我背這十字架吧。」但丈夫仍不放過她,還要再加上一句:「那負責同工也在背十字架。你拍拍屁股就走了,但同工還要面對複雜的事。」蔡博士明白到團隊事奉領袖要克制以達到任務。不打不相識,後來她跟那院校的負責同工在主裡成為好朋友,這次來香港對方更請她吃大

不想使用權柄的人往往得著柄權

人生裡很多因失而得,以退為進的事情,都給我們深刻的人生經歷。一次蔡博士與教書團契到一個地方玩,第二日準備好帶大夥兒到華神參加主日崇拜。當中一位有恩賜但反叛性很強的姊妹說不願跟大夥兒走,蔡博士心不大高興,因為知道那姊妹不過是要反抗她的安排,但她以為小事就由得那姊妹,但沒想到到最後一刻那姊妹反過來最後決定跟大夥走,並說因為蔡博士給了她自由,所以不須堅持己見。蔡博士明白到當尊重她的自由,她反過來尊重蔡博士的領導。

又幾年前蔡博士介紹一位姊妹到自已團契。那姊妹沒固定教生活,性格麻煩,但愛帶查經,每次都認真預備。她的團契成員都是大專教授,批判性很強,個個高言大志,牙尖咀利。而那姊妹但因個性耿直,因此蔡博士覺得這姊妹頗適合此團契。幾個月下來由於那姊妹心直口快得罪不少團契中人,令不少團契成員雞飛狗走。蔡博士在協調中同情那姊妹,認為團契氣氛不夠友善。她為此事更多次與丈夫吵架。一次蔡博士的丈夫說,「因為你袒護姊妹,讓所有人變成浪子的哥哥!」,但蔡博士沒被壓下去,反火上加油,亦幾次也想出走離開團契,但因為身為輔導不能隨便離開。就在雙方堅持不下時,蔡博士開始放下,不再堅持己見,學習不動聲色等候上帝,沒想到事情最後竟出現轉彎餘地。

「不想使用權柄的人往往得著柄權,不堅持個人的主意,將主權交回上帝時,作團體中的領袖將會更容易。「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作領袖的常要經歷老我更深的死亡,為的是服侍他人。

蔡博士很喜歡內地基督徒作家曉子的一篇文章《懸念》:「上帝有時讓我們持守懸念,是為了讓我們得到更深層的滿足。但如果我們不信靠上帝,看不透死,我們就會急切地希望在這短短的一生中抓住什麼——速達的人生觀,其實就是不認識上帝。上帝給每個人一個今生無法化解的懸念,那就是永生的懸念。凡信靠耶穌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個懸念,我們看不到,摸不著,也很難證明。但凡相信這個懸念的人,都必須放棄『及時行樂』,『自我拼博』,『得過且過』或『隨波逐流』,必須學習忍耐,犧牲與順服,為的是要獲得心靈的滿足和屬天的獎賞。」

她也喜歡電影《臥虎藏龍》的主角的一句話:當你緊握拳,空無一物,但把指頭張開,天地就都是你的了。「當我們學習放手時,上帝會讓我們得到意外帶領:『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當我們不再緊握或堅持一些事時,主會讓我們失而復得。」

蔡博士九堂的研經會最後到此結束,她走下講台前,全體參加者向她報以熱烈的掌聲。

相關新聞:

[研經會之一] 蔡麗貞:要學會放手 教養下一代交託神

[研經會之二] 蔡麗貞:「約櫃流浪記」vs「耶穌受難記」

[研經會之三] 蔡麗貞博士:約櫃再顯神威!

[研經會之四] 蔡麗貞博士:英雄何竟仆倒!

[研經會之五] 蔡麗貞博士:成為靈裡健康的「恩典之子」

[研經會之六] 蔡麗貞博士:愛情果如死之堅強﹖

[研經會之七] 蔡麗貞博士:最令大衞心悅誠服的女人—亞比該

[研經會之八] 蔡麗貞:以父之名—宗教與政治界線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