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們是結婚不久的夫妻,太太最近剛懷孕。我聽說,要教導兒女性教育應該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眼看著目前的社會文化及價值觀大大改變、性別認同混亂不堪,我們很希望能好好準備自己,將來可以盡到作父母的責任。我們很想知道,嬰兒那麼小,如何教導性教育?
郭淵棐、劉永齢老師:你們現在就思考這個問題並願意事先做準備,實在太難得了。如果你們從現在就開始好好學習,得到適當的裝備,我們可想像你們的孩子會多幸福。以下是我們的回應與建議:
1.學習如何給未生的小寶貝胎教
「性教育應該從嬰兒開始」的基本觀念是沒錯的。也许你可考慮進一步從胎教開始。其實,在網站上有很多關於胎教的資訊(註一),也可以研讀這方面的書(註二)。這些資訊都在強調,太太懷孕期間是開始與胎兒建立關係的最好時刻。也就是說,胎兒可以感覺到父母關愛(從聲音)、撫摸(透過肚皮),也感受音樂。
這些活動好像與性教育無關,其實是在建立父母與胎兒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性教育的基礎,因為性教育也是一種關係教育。
2.把握性教育第一階段
學習重點:讓嬰兒(出生至一歲左右)感受到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愛。
Like Us on Facebook
在正常的情況下,剛出生的嬰兒必須完全靠父母的照顧。透過父母的關懷、聲音、擁抱、撫摸等等,讓嬰兒感到這「世界」是溫暖的,父母是可靠的。這種嬰兒的心理發展,在心理學上叫「正面的依附關係」(positive attachment)(註三)。在這一段期間,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讓嬰兒感到父母的愛。每次餵奶時,可以跟嬰兒講話,甚至唱歌,這是建立關係最好的時刻。如果媽媽自己餵奶,她的擁抱與嬰孩吸吮母親奶頭時,所產生化合物叫「催產素」(oxytocin)。這催產素除了促進母奶的產生外,也可大大增進母親與嬰兒的心理連結。這是嬰兒來到這世界上,愛的關係第一課。當嬰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關愛時,身體就產生催產素及催產素受體(oxytocin receptor)。這些孩子長大後,比較容易與別人建立關係,甚至進一步的親密關係(如將來與異性交往及夫妻關係)。因為他們經歷過催產素所帶來的那種愛的感覺,並有豐富的催產素受體,所以很容易接受愛,同時也可以給人愛(請上網參阅真愛家庭雜誌第 64 期,2012年4月)。表面上看起來,嬰兒這一階段的經驗好像跟性教育沒直接關係,其實卻是將來人際關係,異性交往及親密關係的基礎。
反過來說,如果嬰兒生下來後,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與照顧(如:被遺棄的嬰兒、被送到遠方的祖父母家撫養、在孤兒院長大等情況),這些嬰兒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冷酷的,自覺是被遺棄的。 這種有負面「依附關係」的孩子,比較不容易信任別人,所以在將來的交友與人際關係上會有問題。
在一個重男輕女的社會及文化中,有些女嬰從出生的第一天,就沒有感到被父母或祖父母的接納 (也就是遺棄)。這種心理的傷害,將會影響這女孩子對性別的認同(sexual identity)。譬如說(真實的個案),這女孩子從小喜歡穿像男孩子的衣服,行動像男孩子等等,以為這樣會被接納。這種心理如果沒有得到醫治,會負面地影響她對自己的看法,與異性的交往(或不交往)以及一般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
在嬰兒時期受傷害的孩子,除非得到醫治,否則將來長大後,會缺乏自信或自我價值,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也會用不同方式(如酗酒、色情、賭博等)來「填補」心理傷害所產生的心理「破洞」。有些受傷的孩子會把主要的精力花在某些方面,做得很成,但是無法建立健康的人際或夫妻關係。
了解以上的學習,應鼓勵你與先生好好裝備,給嬰兒有愛與溫暖的成長環境,使孩子將來既能分享愛,又能享受愛,成為健康平衡,容易與人建立關係的人。
3.承擔起父母的天職
既然夫妻把兒女帶到世上,他們有責任從嬰兒開始(很多人可能已失去這機會)給兒女健康的性教育。這包括教導身心靈、關係上以及個人性別上(男女之別)的健康觀念。
在這階段的嬰兒,是完全無助的。父母必須餵養、保護及供給嬰兒的各種需要,讓他(她)覺得被愛及有安全感。這時候能夠感到父母之愛的兒女,將來比較容易了解及接受屬靈的關係,如上帝的愛、天父的愛、接受恩典等等。除非萬不得已,絕不要逃避自己的責任,把剛生下不久的嬰兒交給祖父母撫養。這種情況長大的孩子會有很多心理後遺症,因為孩子有被遺棄的傷害(請上網參阅真愛家庭雜誌第 61 期,2011 年 10 月)。
嬰兒時期雖然很短,卻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父母必須供給孩子的基本需要,透過身體接觸(如擁抱)及關愛的聲音,使嬰孩感到父母的愛。 有了這種經驗的嬰兒,才會有安全感,並且可以建立對別人和對自己及別人的信任感。父母要記住: 性教育是孩子生出第一天就要開始的教育。也要提醒自己,這種教育是父母要一起擔當的責任。
親愛的讀者:自從我們開始在真愛雜誌刊載「如何教導性教育」文章後,世界各地華人有很熱烈的迴響,我們已經接到從香港,台灣,大陸及北美華人對性教育的各種問題。我們鼓勵讀者踴躍來以電郵 george_y_kuo@yahoo.com 發問,我們會一一回答。如果你的問題及回答被刊載, 我們會將您的名字隱去。
註一:請參阅: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 aspx?aid=7D78B81B4E12D6DB
註二:請阅讀:While You Are Expecting ...Your Own Prenatal Classroom, by F. Rene Van de Carr and Marc Lehrer, Green Dragon Publishing Group, 2nd Edition, 1996.
註三:請阅讀:Attachment - Why You Love, Feel and Act the Way You Do, by Tim Clinton and Gary Sibcy, Integrity Publisher, Brentwood, TN, 2002.
(注:本文取材自《真愛家庭》雙月刊,題目略有改動。該雜誌為「國際真愛家庭協會」之代表性刊物,以陪伴全球華人「將心歸家享最愛,守住真愛守住家」為宗旨。該雜誌2001年創刊迄今所有内容,及該協會所有課程、教材及服務,請上網www.familykeepers.org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