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的社會裡,各人對政見可持不同的立場,但當人走向極端就會出現對立,甚至有人因此離開教會,基督徒應以甚麼態度面對社會的不公義?
社會不義 基督徒勿抱悲觀態度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雷競業在《今日華人教會》發文,基督徒「不應抱著悲觀的態度看一切」只是緬懷過去,亦不可抱著所謂政教分離的心態,對社會的各種剝削不聞不問。
作為基督徒信仰與生活見證要合一。雷競業指,假如一個基督徒溫文有禮忠於家庭,但把高風險金融產品推銷給知識不多的長者,本身已是不公義。
在教會的層面,雷競業認為教會不是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而是「培育信徒同時具有個人德行和社會良知」。他指早前香港大學生以髒話辱罵老師事件,著重點不單是學生是否缺德,或甚麼的懲罰方式來杜絕校園粗暴,而是「了解該學生的處境和心理狀況,為何他要以此下策表達自己?」
Like Us on Facebook
雷競業關注的是,藉此事引伸出基督徒討論社會議題時,「不要把缺德的行為變成爭吵的核心」,以及偏離了理性的討論,只是互相指摘對方缺德,並且以對方的不仁合理化自己的不義。
他指,耶穌教導人要學習謹慎舌頭,以能造就別人為我們言行的目的:「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馬太福音5:37)。
教會是教育信徒互相尊重的場景
至於如何能夠培育信徒有這種對話的德行?雷競業認為,在教會討論事務決策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場景。「教會領袖在決策過程示範一種溫柔而公平的對話態度,縱然不同意對方的質問,也盡可能坦率回答問題而不是質疑對方的動機。」
同樣,在教會主日學或查經班,學員對於導師所持的釋經或應用經文立場縱使有不同意見,都需要展示尊重。教會團契亦要接納弟兄姊妹帶有負面情緒的真誠分享。「如果教會弟兄姊妹為了一些社會議題吵了一場,接著變成陌路人,這可能反映了弟兄姊妹間只有片面的交誼,所謂的契合源於各自隱瞞內心。」
他強調,「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自己是罪人,就算對方的看法出於自私無恥或是愚不可及,其實我們並不比他們優越。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宣告對方死有餘辜,而是從對方的價值觀出發,嘗試讓對方明白他們的言行如何侵蝕他們所高舉的價值。」
雷競業總括,信徒應該關心社會上不公義的事情,教會也不應因怕事而禁止信徒討論。但信徒表態時要避免自義的心態,不以審判官的姿態互相指責,因為大家都是蒙恩的罪人。
社會失公義 基督徒勇敢站出來
現為執業律師居於賓州費城、公義團體「推動重視非裔人權聯盟」發起人楊均安在《國度社區》亦表示,當社會失去公義,基督徒要勇敢站出來,不能麻木不仁。
他指出,在美國屢次發生的校園槍擊事件,有基督徒選擇走上街頭參加示威要求禁槍,亦有基督徒並不相信政治法律能真正地解決問題而消極變得麻木。
楊均安指,耶穌的心意是要藉著祂的子民更新轉變這個世界,正如馬太福音5章14至15節:「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他表示,當教會的信徒群聚在參議員辦公室門前示威抗議禁槍時,世人就看見基督徒的見證。「身為基督徒,我們在各方各面持守所信的,就是要讓世人看見我們身上的基督,在充滿不公義的社會成為時代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