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在第三世界中廣受歡迎,透過醫療進行宣教,是現時宣教所採用的形式之一,但怎樣培訓醫護人員有效承擔宣教責任呢?
在香港出生、台灣唸醫學院的台灣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余廣亮在《今日華人教會》發文建議培育有使命的基督徒醫護人員,在行政管理上發揮專業能力,有助當地人的信仰獨立自存。
四個層次思考
他基於四個層次思考,認為現時是適合時機差派醫護者上宣教工場。鑑於「醫療服務是最容易被接納及推動的方式」,及世界衛生組織於1977年訂定「2000年全球人人享有健康」人應擁有健康的基本權利。
而據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報告,以信仰為本的醫療組織或機構提供最多海外醫療援助。
再者雖然醫療短宣團隊增多,但對於治療效果、治療後副作用或併發症之資料數據仍不足,而有效的分析及檢討有助在宣教時,當地人盡早自立。
專業管理醫院 建立當地人信仰獨立
Like Us on Facebook
余廣亮繼續指,基督徒醫護人員參與短宣大都希望傳揚福音、人道援助,這是予以肯定的,但醫護宣教者需對醫院的行政管理,甚至何時採購藥物都要有認識。
他舉例指自己在非洲馬拉維(Malawi)的醫院工作五年,對於何時向藥廠購藥都是一門學問。為省錢政府要求醫院一年訂一次藥,由於當地欠用藥記錄難以預算,訂了的用不盡、少訂的不敷用,每次都要各外界呼籲緊急援助。
余廣亮提出此類情況,在於培訓當地獨立自主。這包括四層次:能夠獨立解決難題;人事、會計與風險及品質管理上能獨立;財務獨立;信仰自主親身經歷上帝。
當地人若擁有首三項的能力,他們在運作的過程中,就能體驗主的真實及恩典,其信仰便直接與主聯合。
宣教工場四陷阱需小心
此外,余廣亮提醒醫護人員不論長宣或短宣,需謹記宣教工場五要點。
首先亦是必需的,在神面前誠實檢視自己上工場的目的,以禱告作起步、心意要開放。
其次是,切勿為所欲為。余廣亮直言,勿以為在宣教地區或工場執行醫療行為時可以為所欲為,醫學倫理原則第一守則是不傷害,以病人生命為先。
余廣亮繼續指,宣教隊伍要盡力與當地醫療系統及人員合作。當地醫療人員才是主位,我們是過客。在醫療行為上有爭議最佳的做法,是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疾病及用藥指引為共同討論的依據。
認識及尊重當地文化也是重要,余廣亮認每一個地方都有其文化習俗,當遇到與健康衛生發生矛盾時要小心處理。他曾經歷當地人為孕婦接生時,孕婦要在叢林裡生產,因為當地部落的人認為生產過程不潔,不能在家裡生產,致使孕婦或嬰兒感染率很高。余廣亮就協助當地傳統的收生婆蓋接生室,縱使茅草屋都在地上鋪乾淨毛毯,經過一段時間後,產後孕婦及嬰兒感染率下降,部落民眾便願意將孕婦送交傳統收生婆生產。
最後是定位。余廣亮表示,醫療服侍多受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接納,但醫療服侍不單基督教機構提供,其他宗教團體都在當地進行,基督徒醫護人員到當地,必需重新定位,為何要到那裡。
余廣亮重申,醫療宣教隊進行的服侍就如耶穌基督服侍人一樣,受人唾棄、受鞭傷和受死,只為我們一班的罪人。
他祈願醫療宣教隊不是彰顯自己的專業能力,而是見證神的真實與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