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幼共融社會有責 長者心靈愛裡「重生」

2018 十一月 15日, 星期四 20:33

長者需要全人關懷,社會與教會各有角色提供服侍。(圖:FreeImage)
長者需要全人關懷,社會與教會各有角色提供服侍。(圖:FreeImage)

香港人口老齡化,加上家庭從上一代群居變為以個人為單位,長者身體與心靈如何調適?社會與教會可各自分擔角色,服侍長者的身心靈。

站在基督教信仰的角度,關懷需要全人照顧,包括身體、精神與心靈。社會從生活層面為長者提供服務,舒緩長者的身體疾病與精神負擔;教會則關懷長者的心靈,兩方面都是值得的。

為協助年輕一代多了解長者,摒除兩代之間的籬畔,多個國家已有推行老青兩代共融的計劃。台灣鼓勵年輕一代與長者共居,香港就為長者提供機會進入校園,體驗大學生活,讓長者反過來加深認識年青人。

精神支援長者 兩代共融社會有責

台灣在去年試行「青銀共居」計劃。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臉書介紹該計劃指,「青銀共居」計劃在試辦階段,目的是讓大學生與老年人共同生活、相互扶持。

計劃內容是,學生只要定時陪伴長者,不論是打麻將、下棋,還是教他們網購、用臉書等,每月服務滿20個小時就可以用月租3千元新台幣入住老人公寓。「這個概念在歐洲、日本已經非常風行,現在我們把它引進台北。」

Like Us on Facebook

柯文哲又指,台北市快速高齡化,再過五年65歲以上老人超過20%。因此不管是青銀共居,還是祖孫共學,銀髮族和年輕人甚至小孩生活在一起,自然會活得高興和健康。

「現時台灣有很嚴重的世代對抗,年輕人與長輩互看不順眼,這樣的對立如果能透過青銀共居、祖孫共學這些概念來化解,從世代對抗變成世代融合,這就是一種進步價值。」他說。

在香港,中文大學則推出「博群計劃」,舉辦「一日大學生」長者大學體驗日活動,目的是鞏固並加深長者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促進長幼共融。

據中文大學網頁指,該項活動由學生主導策劃,為長者提供親身體驗大學生活的平台,親身感受包括大學課堂、校園遊覽、午餐交流、畢業典禮等具有大學特色的元素,助長者實現體驗大學生活的夢想。

與此同時,該活動也是過往「鄉郊長者關懷行動」以及「UCARE 愛老不虐老」的延續,並邀請曾在兩個項目中服務過的長者參與,藉此讓長者與學生義工的關係進深,實踐長幼共融的理念。

教會辦活動擴闊長者心靈空間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社會服務委員會主席樓瑋群,在上月出席一個基督教價值觀看家庭的研討會中表示,香港人口高齡化,教會的長者數目大幅上升,有教會另外開設長者崇拜,但她認為此做法會加深長者與年輕人的隔膜。

樓瑋群表示,「在人口老化下,教會應更多推動融合,讓長者多聽年輕人議題,年輕人也多聽長者需要,以致教會作為神的家能多點溝通和共融。」她不贊成將長者隔離,這會令他們精神上感覺孤單,身體機能退化。

樓瑋群呼籲教會多舉辦探訪活動,鼓勵長者走出社區擴闊心靈。她又建議,教會在信徒退休前,幫助他們發現彼此的共同目標和生活方式,讓他們有心理準備開展人生另一頁。

對於如何讓兩代共融,樓瑋群指,教會可舉辦「子親活動」,鼓勵成年子女與年長父母一起玩樂促進溝通;同時透過遊戲和義工探訪協助長者尋找生命的尊嚴和意義。

長者心靈需要信望愛填補

香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資深長牧李炳光牧師在敬老主日證道時指,長者都需要福音,在主裡「重生」。

李牧師引述《聖經》約翰福音3章3至4節記載「尼哥底母論重生」的故事。一個已有社會地位猶太人的官夜半找耶穌,傾談到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耶穌知道他擁有很多但心靈空虛。

李牧師指,人是需要「從上頭而來屬於上帝的新生命,就是『重生』的生命。」他又指,「重生」即是一個藉耶穌的恩典而改變,從新開始脫胎換骨的新生命,不論思想、行為、人生觀和生活態度都更新而變化的新生命。

他又引用在中國老齡工作者所秉持的六個「老有」目的,就是「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但他認為,六個「老有」之外應加上老有所「信」,老有所「望」,老有所「愛」。李牧師解釋,老人需要從上而來的喜樂和平安的「信仰」,加上對將來永恆的「盼望」,更重要的是屬天的「愛與關懷」。人老了需要充滿信、望、愛和屬上帝的新生命,即是需要主耶穌。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