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光書院教育諮詢會 辦課程培育領袖迎港未來

2018 十一月 27日, 星期二 19:03

今天社會需要怎樣的教育?怎樣培育未來的教育領袖?恩光書院於11月24日舉行「第一屆基督教教育諮詢會議」,主題為「知彼知己:社會需要怎樣的教育領袖」,並邀請教育界人士及政府官員共同探討有關議題;共30多人出席。

大會主持吳梓明致詞時表示,參加者有從事幼稚園、中小學老師、校長,教育研究工作者、教會代表、青年工作者,以及新聞從業員等,雖來自不同界別,但都共同關注未來教育的趨向,並介紹該次諮詢會議。

會議共分三部分,先由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主講「未來的教育領袖培育:大灣區的機遇」;繼由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校長梁錦波,以及恩光書院創校院長梁永泰分別探討「基督教學校的領導者」及「有時代感的教育領袖與簡介加爾文大學教育領導碩士課程」;第三部份由恩光書院教務長麥敬堂主持,跟與會者共商教育工作的出路,內容圍繞「怎樣的社會?怎樣的教育?怎樣的人才?怎樣的教育領袖培訓?」

聶德權:大灣區是香港機遇非被埋沒

聶德權開宗明義表示,香港人憂慮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等同香港失去了獨特性,實是錯誤的觀念。他從宏觀角度引領參加者了解香港當前的趨勢:為什麼有大灣區?什麼是大灣區?

他從兩個觀念解釋:第一個觀念在中國開放的大趨勢下,當前的粵港澳大灣區潛力最大,年青人能為香港與國家貢獻。另外是香港是國家改革戰略的第一條陣線。

Like Us on Facebook

聶德權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改革開放對香港的期望,香港可以透過完善法律、專業服務、醫療等發揮作用,這並非如香港人所說融入國家經濟發展就失去香港。 因此區域不在單看本身城市的利益,而是思考如何在合作中得到雙贏。

香港經濟尋找新增長

聶德權又指,香港需要在經濟尋找新增長,例如香港科研是強項但研究了成果就停留了,如何轉化成為產品,港粤共同合作,香港科研成果可在國內化成產品,國內資金也可提供給香港科研人才進行研究。

聶德權重申,大灣區發展速度快,年輕人如何加入這個大趨勢亦是作為香港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怎樣訓練提供資源,訓練人才塑造年輕的一代在大時代裡成為一份子。

梁錦波:教育領袖需未來視野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校長梁錦波指,教育工作者應有未來的視野。

他表示,香港在2047年將完全融入中國,幫助新一代興起服侍國家必需有良好的「公民教育」。但強調「公民教育」是參「聯合國五根教育支柱」領袖培養學生素質的指引,即「學習去知」、「學習去做」、「學習一起生活」、「學習去成為」、「學習轉化自己及社會」。

基督教學領袖有利推生命教育

梁錦波亦從香港中小學的宗教背景,分析基督教學校的領袖所能發揮的影響力。

他指,基督教與天主教中小學分別為33.3%及20.1%,佔全港學校過半以上,作為基督教學校的領袖便於推行生命教育。

就以培敦中學,梁錦波推行「培履高飛師友計劃」,每小組有6人邀請28位校友成為導師在學業和職業作學弟妹的嚮導,例如校友分享對生涯規劃的認識,學校、校友、同學三者都得益。

不過,他指愛與付出會遇挫折與受傷,但他以德蘭修女名言鼓勵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需在愛之中成長,為此我們必需不停地去愛、去給予,直到成傷。」

梁永泰:教育領袖面對時代挑戰

恩光書院創校院長梁永泰在講論培育「有時代感的教育領袖」時,首先指出教育領袖面對時代挑戰有三。

第一是在於社會相信科技,評核試本來是一種用來評核的工具,反而成為了成與敗的指標。另一種挑戰是個人主義,人變得越來越自我中心和自戀,歸根究柢在於人的內心世界越來越冰冷,其實是反映他們自信不足。第三種挑戰就是成功哲學,只看到人的成功卻看不到人的付出。

用將來眼光培育年青人面對未來

對於基督徒如何作領導?梁永泰認為,應將主權歸回獨一的真神和重視人的尊嚴。而教育基礎年代不同有不同演繹,中國當代教育家蔡元培認為需要由大學開始由上至下培育,蔡元雲醫生認為教育要從三歲就開始。

梁永泰又指,教育最大的問題是「過去受教育的人即是老師,栽培現在的學生,面對將來的社會。應該以將來作為一個視點和起點,將來的世界是怎樣成為教育的基礎。用將來的眼光去看,考慮未來應該培育年青人甚麼的素質。」

「加爾文大學教育領導碩士課程」簡介

為培育具時代感的教育領袖,恩光書院聯同加爾文大學開辦「教育領導碩士課程」。

梁永泰在介紹課程時指出,課程其中一個目標是提升人民的素質,並以當年東歐有布拉格之春成功為例,有些國家能成功轉變爭取到民主,有些卻不能如南斯拉夫。在於布拉格有人文的精神作轉變的基礎,香港則有言論自由、法治等的優勢。課程有助學員探討在面對未來有什麼條件可作改變。

他亦指,課程包涵理論與研究,理論能從結構深入研究一件事情,如探討中國教育過去一百年,「有什麼理論可以綜合其成,找出共同的盲點是非常重要,這較少人從整體來作研究。」

至於授課形式可以部分時間攻讀,三年時間完成,面對面講授,也有網上學習,透過導師講解,提供的問題研討學習,每星期有不同的學習項目,課程以英語教授。

圓桌會議:培育學生屬靈使命 回應大灣區發展

在圓桌會議部分,有教育工作回應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線老師如何在教學工作壓力中引導學生建立人生。

有教育工作者指,因著兩代人的鴻溝,年青人未必認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一個機遇,老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思考以雙贏的角度來看。

另有教育工作者贊同,香港的教育制度成為大灣區發展的借鏡,並指香港有超過50%基督教團體辦學學校,如何培育學生的生命讓他們肩負屬靈的使命,日後到大灣區發展時發揮影響力,值得思考。

校內傳福音的機遇

會中有大學退休教師分享校內傳福音的機遇。

她指,在大學教社會工作、高齡學生,沒有刻意在課堂告訴學生是基督徒,但透過與學生的討論帶出了基督教的價值觀,例如在教高齡學生時分享人為何生存、人生價值終極目標在哪裏等等,學生亦不介意跟她討論。

她亦指,在教室裡掛上牌匾「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亦在該地開小組。

她認為,作為基督教教育工作者,每一個人都可以按能力在教育上貢獻。例如其學生有幾位來自基層,在學校裡幫助基層學生配對,學生能夠出多少學費,然後再向政府申請資助餘額。她強調,教書也是一份蒙召的職業。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