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之後 上帝陪伴善用餘閒趕寂寞

2018 十二月 13日, 星期四 13:55

上帝陪伴喪偶者不是孤獨。(圖:FreeImage)
上帝陪伴喪偶者不是孤獨。(圖:FreeImage)

陪伴一個人到終老是負擔還是福氣?親人離世後如何活得快樂?情商管理專家余德淳在福音午餐會上分享,喪偶的人不是孤獨,而是上帝代替離世親人陪伴喪偶者。

寂寞有潛伏期 老年併發出來

余德淳直言,陪伴一個人到終老是一種福氣,不致日後自責而抑鬱。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

他指,十年前太太去世,太太離世前怕他寂寞請了朋友搬到家裡陪他,不過幾個月後便不用了。

余德淳發覺有些女士因丈夫離世感到寂寞,但男士一般少出現這問題,原因是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工作或運動等事情。他還打趣指《聖經》有叫人照顧寡婦,但沒有提到照顧「寡男」。

不過男女都會有喪偶後的寂寞,而且寂寞感在二十多歲已潛伏,「這是一種危機 ,若不懂自處到年老的時候也就顯出來。」

生存與生活的抉擇

余德淳因而提出,當人面對喪偶,有兩種途徑來掃除寂寞感:「生存與生活」及「善用閒餘時間」。

Like Us on Facebook

他認為,人生要應付兩個字:「生存」和「生活」。「生存是指求生,有一份工夠食、有得住,就能解決問題。」

不過,單靠生存不能快樂,我們需要「生活」,余德淳說:「生活就是每一日都要有特點、新意、新發現,香港人的危機是有生存沒有生活。當一個人的配偶離世,會突然感覺不知怎樣生活。」

珍惜眼前人免作遺憾事

余德淳又指,「生存和生活推到最高峰就是抑鬱症,抑鬱症是只有遺憾,對從前所作的有遺憾,所以我們要珍惜眼前人,不要做令自己遺憾的事,就可免去抑鬱症。」

余德淳表示,為免日後遺憾,早已為父親、外母和母親都做了應做的事。

他分享早年接父親來住照顧他,三年後父親去世,在喪禮台上回憶與父親的關係時沒有遺憾。妻子離世後,對外母表示仍是她的女婿繼續照顧她,外母覺得與他仍然有一種關係。母親患癡呆症,每次服侍她都覺得很開心,如今母親的生活仍然安定。

善用閒餘時間

余德淳繼續指,「伴侶離世可提供空間做突發的事情,就是從前沒有閒情精神去處理的事。」他表示,喪妻之後用時間繼續做他的研究、服侍教會、寫作等。

余德淳分享,「多年前邀請了十數位專家組團到美國東、西岸為當地華人教會主持兒童營,當地的父母很歡迎因外國專家教兒法與華人很不同,教會的兒童也愈來愈多。現在他們還過來香港聽我的講座,我就為這些家長提供兒童工作的訓練,還拍戲放上YouTube讓各地的家長也可以收看和給他們很多反思,點擊率有20萬人,原來有很多人需要。」

此外,余德淳每天早上都寫日記給身邊的人,「在我身旁有一千個人都患抑鬱,就這樣去安慰他們,如果待覆診要等一段長時間太遲了。」

余德淳從中領悟到一個人生哲學,就是「5、8中40」。他解釋:「每朝5時起床;8點鐘寫好日記;中午至4時看書,處理書中的爭論點,可能找到好的教材做課程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游水;下午4時返工,其中一份工是自己的機構。」

他又指,只要善用閒餘時間,原來可以做很多事情,他還將全本聖經記載「快樂」的經文抽出來,結合心理學、哲學和神學的分析。

余德淳更指,時間多了人生可以很不同,他還強調:「當一個人的時候不是孤獨,是上帝代替了本來陪伴你的人,讓你遇到新的事情。」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