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政府多討論中港融合對港人的機遇,但亦帶來港人疑慮香港淪為中國內地城市,不安的情緒轉嫁到來港的新移民。在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舉辦的「基督徒經濟學者論壇」上,兩位來自內地的新移民分享融入香港的經驗與挑戰。
來港遭歧視 願作和平之子
來自內地、現為新界神召會屯門堂傳道的常莉自言,來港遇到的適應有兩方面。第一是語言的障礙,廣東話說得不好受人歧視;第二是居住的困難,來港初期只能租住旺角的唐樓。
她指有次在街市買餸被小販罵:「回去大陸買餸吧!」聽到港人說大陸人是「大媽」、「蝗蟲」、「強國人」心裡很不開心。
常莉表示自己擁有雙重身份,既是國內人也是香港居民,所以看到不是的地方,每一處地方的人都是罪人。作為傳道人,常莉強調,「神揀選我來香港作和平之子,傳播福音給不接納她的群體,國內的人喜歡來香港因為香港有公平的法律、地方整潔、港人守規則,這些都是優點,她來到很快也跟隨學習融入這片地方。」
Like Us on Facebook
對於香港人不歡迎國內的人,她指可理解因國內的人從小到大都沒有這方面的教導,沒有榜樣可學習,所以雙方都要互相體諒包容。
萌念輕生 信主服侍同胞
對於接觸信仰的過程,常莉表示經歷過灰心失望。她與丈夫的家人沒多接觸,姻親關係很大疏離,一個人在香港感到無助,剛巧是母親患癌病離世,心情非常灰暗,情緒傷痛心灰意冷正打算燒炭自殺,留下遺書一死了之,當時女兒就讀基督教幼稚園而間接認識了福音。
今天已是傳道人的她,認為教會可以擔當的角色是建立新來港人士,「每日150人持單程證來港,長年累月人數眾多,相對只有2,000人留得在教會,這個群體需要信仰。」
今天常莉在教會服侍同樣經歷歧視的同胞,但不是每一間教會都接納他們,「有教會牧者想服侍新來港的人士,但執事拒絕,這是另一種的歧視。」
常莉強調,惟有以耶穌基督的愛才能接納和服侍新來港人士,「現時我在教會帶領四個婦女小組,三個小組是新來港的婦女,另一個小組是服侍香港更生人士,不過小組之間也有衝突,大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只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想,靠著耶穌的基督的愛才度過困難。」
「港飄」感重 願作福音橋樑
另一位內地新移民是來自南京的高帆,2008年來港就讀浸會大學會計系,在大學基督徒學生團契認識主。她指,在香港生活遇到各種的挑戰,「來港初時語言障礙,記得搭小巴到學校宿舍前一定要懂得講『宿舍有落』。」
大學畢業後到社會工作,少了學生時代受的保護,更要面對生活的挑戰。鑑於工作的關係,高帆的工作和生活圈子,圍繞著她的都是近文化背景相同的國內知識分子,「這給我帶來反思,應該以福音來關心同群體的鄰舍。」
她深刻感受,「香港是一處提供良好生存環境的地方,但是難以融合,有『港飄』的感覺。」高帆又指,與她同輩的高學歷知識分子生活忙碌,賺錢能力高但離鄉別井心靈空虛,是教會傳福音的好機會,讓他們既接觸信仰又有歸屬感。
對於港人歧視內地人是有因可循的,她認為80年代長大的年青人,當年他們都是留守兒童,長大後性格有缺陷,「我的責任就是引導香港人用正面的眼光看他們,自己作為福音橋樑,也學習愛人如己,在世界做鹽做光,因為福音是超越地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