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三月由西方教會訂定的大齋期將揭開,信徒在40天的節期如何預備心靈迎接基督的受難與復活?靈閱文化社社長袁蕙文指,正教會(東正教)的屬靈傳統助信徒復修與神的關係。
靈修功利化只求感覺良好
靈修神學學者、靈閱文化社社長袁蕙文在該社網頁刊文,指出今天的信徒屬靈操練的弊病,在於追求快捷方便及功利,在手機下載程式讀取靈修資料作為靈性補給,以為親近了神。其弊處是「功利變得自我,結果禱告不復為禱告,卻成了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宗教情感、或是落在驕傲中呼求上主聖名的自義,又甚至似是減壓的正念。」
袁蕙文又指,該種的靈修或禱告令人不知不覺間將自己的感覺奉為神名,結果在日常生活、行事為人「專以地上的事為念」如腓立比書3章19節所說 :「他們的結局就是沉淪;他們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們以自己的羞辱為榮耀,專以地上的事為念。」
Like Us on Facebook
屬靈操練去除神學內涵顯自我
其實,在基督教的靈修傳統中每一個操練禱告方法背後都蘊藏著深厚的神學基礎。袁蕙文表示,「忽略了其神學意義信徒會容易愈走愈迷失,愈操練便變得愈自我。因此,我們學習默觀禱告,不要忽略其神學的處境與意義,好使我們的靈修生活是紮實的、是正規的,卻又是活潑的。」
她認為正教會的靈修傳統值得信徒學習,而新教徒對此認識不多,原因在教會歷史中提及正教會的靈修傳統甚少,只是提到中世紀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後分成羅馬天主教及東正教。
靈修是每天活在基督的救贖中
不過,袁蕙文指出,近年新教徒對默觀禱告的追求也增加,漸多認識耶穌禱文與圖像,「這些靈性資源是正教會的靈修精神,它們是建基在道成肉身的教義上,因著神成為人,我們也兼有神人二性的生活。」
她強調:「靈修不是別的乃是在俗世裡的神聖生活,每一天活在基督的救贖中。」
袁蕙文並指,正教會對大齋期非常重視,用上三個主日作預備,每個主日都有特定的主題:「稅吏和法利賽人主日」、「浪子主日」及「最後審判主日」。
藉著該三個主日讓信徒預備自己進入靈魂的爭戰、淨除內心驕傲放肆的情慾、在悔改與謙遜中祈求上主拯救自己的靈魂。
袁蕙文祈盼信徒透過屬靈的操練,返回心靈「老家」,每天經歷被上主寬容饒恕的輕省與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