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湧香港搶資源? 教會設「難民廚房」助共融

2019 三月 21日, 星期四 13:49

香港入境處審批免遣返聲請個案2017年共8,956宗。(圖:網絡圖片)
香港入境處審批免遣返聲請個案2017年共8,956宗。(圖:網絡圖片)

聯合國難民署於2001年將6月20日定為「世界難民日」,以喚起社會關注遍佈全球的難民,諷刺的是近年美國與歐洲各國卻漠視人道拒收難民。相反在亞洲,香港和印尼的教會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接收」難民。 

在香港截止2017年3月底共有8,956宗需由入境處審批的酷刑或免遣返聲請個案;在入境處由2009年至今完成審核的1萬多宗聲請,獲確立為難民的個案只有 83 宗,不到一成。

所謂「免遣返聲請人士」概括為所有難民、尋求庇護者、酷刑聲請者、無國籍人士及其他相關群體。而留港難民每月只獲1,500元,並不得從事有薪工作,令他們的精神與物質生活俱困苦。

九龍佑寧堂「難民廚房」助共融

九龍佑寧堂主任牧師王美鳳萌生接待難民自2007年,她指在教會遇到來自位非洲來的弟兄,分享如何從非洲逃難來香港,過著無人無物、不被本地人接納的困苦生活。王牧師就在該年組織「非洲之聲」,讓他與一些非洲難民在教會、學校及社區組織唱歌、教打鼓和音樂,讓主流華人跟他們一起籌辦音樂會或表演,以助他們與香港人融合。

Like Us on Facebook

王牧師又策劃「難民廚房」(Refugee Kitchen),當中由大廚至侍應都是一群因政治或信仰等原因離開國家來尋求政治庇護的難民。她指,這些人來到陌生又遙遠的香港,為香港人煮一頓又一頓家鄉菜,菜式是很地道充滿香料的辛香,大廚會到每個客人身旁介紹菜式,就像到異國朋友的家中用餐一般,這樣既能發揮他們的才藝,又可以藉這個空間彼此接待。

在教會的牧養上,由於難民來自不同國家說不同語言,有說法文、西班牙語的非洲難民,有巴基斯坦人說烏都語,更多難民是說家鄉方言而英語都不是彼此的母語。王牧師表示,「就算我們開團契,同事細心把經文翻譯成很多語言,讀經也要讀好久,因為大家都要用自己的語言讀同一段經文一次。」此外,她亦要成為難民人士和教會信徒之間的橋樑,讓大家跨過又高又遠的文化差異,例如他們有孩子吃東西丟在教會地板再踩來踩去,她直言有時也有脾氣。

不過,王牧師認為教會還是關心難民讓這群尋求庇護的兄弟姊妹知道,他們並不孤單。王牧師更指,耶穌也是難民在祂出生後父母要帶祂遠離祖國逃避希律政權追殺,因此他們受到很多苦難,在港經常受到不禮貌對待為自由而掙扎,但我們可使他們的生命不一樣,例如用分享、愛及關懷。

印尼天主教區建臨時庇護所

除香港的教會以外,印尼的教會對越來越多的經濟移民和難民的湧入亦施予人道援助。自2018年初已有13,800名難民抵達印尼,主要是阿富汗人、巴基斯坦人、伊朗人、伊拉克人、埃塞俄比亞人、斯里蘭卡人和緬甸公民,他們在尋求庇護期間在街上露營,而印尼當局禁止他們工作。

雅加達總教區依納爵.哈穆祖總主教(Ignatius Suharyo Hardjoatmodjo)指,「在雅加達大部分天主教社區已經意識到很多外國人的存在就像政治難民一樣,我們面臨緊迫的人道主義問題,這些難民有時感覺到未來的生活沒有『明確的希望』。」

在拘留中心附近,三位一體教區和聖瑪麗教區教堂負責照顧難民。在教堂的場所每周提供衛生服務,而義工每天都負責分發食物和基本必需品了難民。

與此同時,印尼耶穌會建造臨時庇護所,該組織負責人Thomas Aquinas Maswan Susinto說:「難民在這裡得到財政支持,住房和醫療服務,此外,我們還為他們提供英語和印尼語言課程,並提供法律援助幫助他們獲得政治庇護。我們得到教友、修女們的支持作義工提供服務。」

據「2017年流離失所問題全球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被迫流離失所者人數為6,850萬,平均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流離失所。就以2017年已有162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