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年人口上升,香港政府面對長者臨終寧養推出不同層面的政策,如近年的綠色安葬。長者又怎樣看死亡?明光社去年進行訪談,探討長者對生命終結的想法,讓社會關注長者安老、喪殯事務、臨終寧養等工作。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2016年人口共734萬,65歲及以上的長者人口1,163,153人,對比2006年增加310,357人(36.4%)。
鑑於香港人口老化,社會繼而面對長者的服務需求亦大增,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去年進行「16 位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死亡看法」訪談,疏理受訪者對於他人臨終及自己生命終結的想法,讓關注長者安老、喪殯事務、臨終寧養等業界工作者、社工及教牧同工等作參考。
嬰兒潮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者,年齡介乎52至72歲之間,正踏入人生中、老年時期,對思考死亡與離世較有埋身的感覺。
身後事從簡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整合16 位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死亡看法,歸納出其通點有四項。
Like Us on Facebook
報告指出,受訪者對處理長輩的身後事及對自己日後的安葬事宜都出於「關愛」,只是表達形式各異。對於安排長輩的身後事,他們希望將事情做得妥貼,盡上一份心意和敬意,這視之為應有之義。但對自己的安葬要求別人一切從簡,免麻煩後輩,同樣是出於愛的心願。
關心軀體怎處理
對於死後身軀的處理,受訪者的想法也弔詭,報告指,受訪者大部分有宗教背景,知道人死後有永生有復活,但卻介意身後的軀體如何被處理,彷彿其身體在死後仍是代表著生命的一部份。
精打細算精神
第三是受訪者關心死後留存意義,他們有一種情意結,希望人縱使死了都要有點用處,例如土葬身體可用作肥料、節省地方不要浪費土地資源等。報告表示,「這 種直到死後仍要精打細算的精神,是這批嬰兒潮的共同點,也是他們身處那世代的香港社會的寫照。」
承傳精神中國人社會著重
第四是承傳的心態。報告又指,受訪者認為人雖死去,但希望能將在世的傳承下去,而傳承的不一定是金錢財產,受訪者關心的是生活態度,做人處世的精神和思想等能否傳承給後輩,傳承精神比金錢重要,反映中國人社會關心後人承傳自己的想法和重心。
報告總結指,該16名受訪者反映香港嬰兒潮一代人對於死亡的共通看法,另方面基於受訪者的信仰、家庭背景、生活習性、興趣等,其對死亡的看法或仍有以偏概全的成份,只作為整個議題中的一小部份。
明光社期望在今天香港,處身的社會,有空間和能力繼續深入了解臨終、死亡等課題,以及社會有資源將醫護,治療,寧養,殯葬安排等做得更好和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