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人權電影節播禁片 促關注中國環境污染

2019 四月 17日, 星期三 13:57

電影《塑膠王國》女孩在垃圾場的生活。(圖:《塑膠王國》視頻擷圖)
電影《塑膠王國》女孩在垃圾場的生活。(圖:《塑膠王國》視頻截圖)

香港基督教人權電影節籌委會、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舉辦第三屆香港基督教人權電影節4月展開,共播放4部電影。首齣電影為曾被中國政府禁播、探討國內環境保護問題的《塑膠王國》。

人權電影節 喚信徒關注社會議題

香港基督教人權電影節舉行目的旨在透過電影,鼓勵信徒及社會各界關注人權議題,並探討行動回應。

去屆電影節籌委劉志雄牧師表示,在教界喚起基督徒關心人權議題,電影是很好的媒介,藉此引發觀眾反思及進一步思考在現實怎樣以行動來回應,而每次播放電影後大會均邀請與該人權議題相關的機構組織到場,分享其所見所聞與出席者自由討論。

環保議題反思上帝的創造

近十年,環保議題備受國際關注及制訂相應措施,歐盟決議在2021年停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容器。

在香港每人每日平均掉棄1.36公斤家居廢物,香港政府陸續推出各項政策務求減塑。而中國在1995年至2016年間進口的垃圾從450萬噸增至超過4,500萬噸,被冠以「世界垃圾場」之惡名。

Like Us on Facebook

在基督教界,環境保護已不單是社會議題,且喚起基督徒重新反思,在日常生活中選擇各式各樣消費品時對環境破壞的程度,以及在商人鼓吹低廉的商品,背後其實採用破壞環境的工法與材料。

《塑膠王國》促使中國改善環保

在本屆基督教人權電影節選取首部電影為曾遭中國政府審查、網絡被屏閉的《塑膠王國》,目的讓基督徒重新思考上帝給人妥善、盡忠管理大地的責任,重現上帝創造世界時彰顯的愛,讓世人從中尋回上帝。

《塑膠王國》由中國導演王久良以紀錄片形式拍攝,講述兩個家庭的小女孩在垃圾場拾荒的悲慘生活,道出中國直至2017年底是全球塑膠廢料的主要輸入國,嚴重污染環境及對人民進成難以估計的傷害;電影耗時五年追蹤拍攝,獲全球50個大小影展選映。電影透過一幕幕廢膠堆積如山的場面,讓人反思富裕地區的消費文化,對落後地區人民基本生存權利的影響。

《塑膠王國》導演拍攝異象

出生於中國山東省安丘市、自小熱愛攝影的王久良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道出拍攝《塑膠王國》及前部作品《垃圾圍城》的異象。

王久良表示,拍攝該系列的電影是「要用真說話改變世界,在垃圾堆裡找故事,將中國環保面臨的問題呈現出來。」

王久良指出,2010年拍攝的紀錄片《垃圾圍城》與2016年拍攝的紀錄片《塑膠王國》(Plastic China)是姊妹篇。

他在北京生活五年,看到每天城市產生的垃圾,讓他反思:「究竟垃圾最終去了哪裡?丟到樓下還是垃圾桶?這批垃圾是否就與自己的生活沒有關係?」

他開始騎著摩托車在北京城周圍尋索,最後他去到一座大型的垃圾場,那間垃圾場距離他的住屋只有6公里,令他非常震驚。

王久良形容:「整個垃圾場充滿惡臭氣味和煙霧,牛羊在垃圾堆裡覓食,非常可怕好像一副末日的景象。」隨後他又發現第二、三個垃圾場,他決定要解決問題將這些情景呈現出來拍成《垃圾圍城》。

王久良自言,不單是記錄片導演,更是社會工作者或是民間的記者,「當我將拍攝《垃圾圍城》的圖片和資料呈現出來的時候,北京政府投放了100億來整頓環境,最後我發現所拍攝的垃圾場裡有八成場地得到改善,令我非常激勵。」

《塑膠王國》揭中國環境污染嚴重

至於《塑膠王國》的緣起是,2014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為《垃圾圍城》舉行展覽,王久良表示,當時去參觀美國的回收工廠,那裡的經理跟他說一批一批的大卡車裝著的就是運去中國的垃圾。

王久良聽後心裡很不舒服,他用了一年時間到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所有的垃圾場,拍下哪些環境污染的畫面。

在那裡令他看到一幅震驚的畫面,王久良說:「小孩子們赤著腳在垃圾場裡奔跑,有9歲、11歲的,我將孩子們拾垃圾的情景拍攝下來,結果影片影響了國家政策,全球貿易是一個決策是無可置疑的,但我只想表達從眼裡看到的世界及對自己國家的看法。」

他又指,中國近30年來經濟快速增長,背後隱藏很多問題,環境污染就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我們看到中國社會問題所在,有貧富差距、教育、健康,影片用(Plastic China)代表一個意義,就是類似人進行整容手術,那是虛假不真實的 ,從這觀點來看中國快速發展、達成的成就,但裡面隱藏著的真面目是什麼呢?」

2016年7月,中國在世界貿易論壇上宣佈將限制26種塑膠和廢紙的進口,並於2018年1月1日開始停止進口24種可回收廢品。

第三屆香港基督教人權電影節放映電影:《塑膠王國》、《自由行》、《沙漠之花》及《逆權燭光》。日期分別為4月9日、4月16日、4月23日、4 月30日;地點:旺角道50 - 56號新旺樓2樓;時間:晚上7:30,電影放映後設有半小時交流討論。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