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前瞻 郭偉聯:教會擺脫權力思想

2019 五月 6日, 星期一 19:19

郭偉聯冀教會脫離向權力傾斜的根深蒂固思想。(圖:浸會大學)
郭偉聯冀教會脫離向權力傾斜的根深蒂固思想。(圖:浸會大學)

五四運動一百年轉逝,基督教在新文化中擔當甚麼角色、給今天的基督徒甚麼思考?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郭偉聯在使命公民運動主辦「『五四』一百周年與中國基督徒:承傳與前瞻」講座,分析五四運動、基督教與新文化的關係。

新文化運動中國基督教黃金十年

郭偉聯分析新文化運動與基督教關係指出,從1910年代開始是中國基督教黃金十年,成立不同基督教的機構、學校,西方教育在中國突顯出來,崇基學院是十多所大學在中國的教育基地。

另方面,基督教在新文化運動裡,成為1900年義和團後再次受到批判,基督教被指「令人愚昧、受約束、與列強勾結。」

至於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延續與政治化,余英時及許紀霖都指出知識分子其實仍然是在儒家士大夫的傳統下行事,亦因此一旦強權出現,士大夫對權勢的靠攏。

Like Us on Facebook

郭偉聯表示,今天的中國政府仍然殘留著儒家的思想,以為黨可以解決一切,強調實用主義和效益主義,致使到今天的中國沒有真正得到啟蒙,黨成為天下帝國,失落了「穆姑娘」即是道德(Morality),「沒有『穆姑娘』,所作的一切只是富國強心服務中國。」

基督徒繼承民主與科學精神

郭偉聯引述劉廷芳著《新文化運動中基督教宣教師的責任》,劉廷芳指出,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彷似歐洲的文藝復興,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無論個體的自主和追求真理成了百家爭鳴的年代,基督教也直接承認這是對中國社會有好處的。

五四運動對中國重要的提醒包括,中國人有言論的自由、理性的思考和求真的精神。郭偉聯指出,當基督徒要承繼五四運動精神,五四運動成為愛國運動、民族意識的時候,五四運動的理性與求真提供了民主與科學的養份,今天的基督徒需要思考如何承繼。

基督教在中國扎根

郭偉聯又指出,劉廷芳要求基督教證明自己用社會服務、教育、社會行動證明,究竟基督教是否真的愛人愛國。基督教更加需要用科學精神討論科學與基督教是一個怎樣的信仰,為什麼基督教不是純粹的迷信的執著。

劉廷芳第三方面指出,在基督教文化裡面,一批知識分子提出理學代替宗教或者指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時,基督徒需要表達究竟基督教存在中國的意義目的是什麼?這促使30年代不同的思想迸發出來,證明基督教在中國裡可以扎根。

基督教讓人格和文化更新

最後,劉廷芳提議基督教怎樣令到人格和文化更新,因此在20及30年代基督教在不同的範疇,例如農村、工廠都做著傳道更新的工作。劉廷芳給當時代的傳道人提議,基督教不要「傳道武斷」即武斷方法判斷對方是否值得相信的人,他認為要有「社會福音」,所謂社會福音就是信仰與社會、國家相關的福音,不要「個人福音」即是不單只是關注天堂、地獄,而是積極的改造人格素養,要以身作則,還要留心地和科學地研究聖經和神學。

郭偉聯表示,因此基督教在新文化運動當中也嘗試以自己的宗教成為一種新的文化。

郭偉聯亦指,值得留意的是五四運動是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很大的排拒,但對基督教卻著重本色化。「最近研究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其中一個機關青年進步,其中一期嘗試介紹中國國樂,今天當中國政府以自己的文化統領一切的時候,基督教在中國裡嘗試建構一個新的文化。」

教會河蟹根源 中國人傾斜權力文化

他表示,五四運動基督教正整理自己的思潮,郭偉聯鼓勵今天的基督徒不應羞愧自己落後於人。

不過他指出,「中國文化仍未更新到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對權力的傾斜,知識分子仍然對此有很根深蒂固的思想。今天教會被斥為河蟹,反映出華人對權力的靠攏,以權力來支撐教會各種亂象。」

郭偉聯認為,「當我們回顧紀念五四運動的時候,基督徒更加要檢視權力的來源、上帝給我們更新自己和別人的挑戰。」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