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健康調查八成受困 團體促政府重建快樂城

2019 七月 12日, 星期五 18:06

香港回歸中國22年,政治爭議及經濟民生等問題未妥解決影響和諧生活,為了解本港現時全港及十八區市民心靈健康及社區服務需要,香港忠僕事奉中心、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與Nice Talk輔導中心進行「十八區心靈健康」問卷調查,並於7月7日舉行發佈會。

發佈會公佈調查結果,發現全港市民快樂指數為6.39,較早前聯合國《2019年全球快樂報告》香港所得的5.43分高;另困擾港人事件首五位分別是:工作、家庭、健康、情緒人際問題。

負責該項調查、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曾偉洪表示,調查目的冀政府及各界認知社區服務需要,並提出建議予政府作有效改善。調查於本年4月27日至5月23日在18區街頭及網上平台進行,收回2016份有效問卷,結果歸納為幾點。

快樂指數荃灣最高 灣仔最低

十八區的快樂指數分別由6.87至5.71不等,荃灣區最高、灣仔區最低,平均分為6.39,相對今年3月聯合國公佈《2019年全球快樂報告》(The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9)香港所得的5.43分為高。

曾偉洪指,在世界快樂報告中,香港的快樂指數為76位。若以今次調查的快樂指數6.39為參考,此結果相當於該報告全球排名的28位,在亞洲中僅次於全球排名25位的台灣。

受困者約8成 每人約2宗

Like Us on Facebook

至於困擾市民首五位事件位分別是工作、家庭、健康、情緒或精神困擾及人際問題。曾偉洪又指,在過去一年有76%受訪者經驗困擾事件,每人平均有2.2宗;在十八區中離島及深水埗區的每人平均困擾事件較低(1.9宗),而北區及屯門區則較多分別為2.6及2.7宗。

在處理困擾方面,受訪者平均找1.4類的人幫助,有43%會找親戚、朋友、同事幫,找家人的有28%,自己處理的有39%。在成效方面只有49%人得足夠支持解決問題。

曾偉洪表示,當個人受困擾,其家人亦受影響。對於家人受困擾事件首五位包括健康、家庭、情緒或精神困擾、工作及經濟問題 。在過去一年,有80%受訪者的家人經驗困擾事件,只有37%的家人得到足夠支持解決問題。

過來人接受輔導情緒解困

會中有曾經受情緒困擾、17歲中學生阿浩因失戀產生負面情緒,甚至傷害自己身體,他表示:「情緒低落的時候常與家人頂撞、同學關係很差,覺得很孤單、無助、被人欺凌。」

阿浩接受Nice Talk輔導中心提供的輔導服務,人生開始有轉變,嘗試尋找興趣、搵出路和夢想。阿浩表示:「現時人際關係改善,情緒好轉更與家人一起食飯。」

他鼓勵年輕人,無論發生什麼問題必須珍惜身體不要傷害自己,「世界是很大的,會有人幫助你,無需要逃避問題。」

尋輔導怕標籤 倡加強教育

臨床心理學家、巴拿巴學院院長鄭健榮認為,情緒受困擾人士最多選擇找親戚、朋友、同事傾談(佔43%),其次是自己處理(39%)及家人(28%),尋求專業人士如輔導員只佔14%。因此他期望政府在社區增加社區服務以應需求,如住屋、醫療、康樂、精神服務等。

另外,鄭健榮指,由於該次調查的數據收集在今年4至5月進行,調查結果未能反映市民因6月進行的反逃犯修例事件對政府及在政治上的其他訴求。建議政府宜聆聽並回應市民意見,讓香港儘快回復和諧、心靈健康的城市。

在會中有被問及情緒困擾者少有尋求專業人士支援原因。

曾偉洪認為,是出於心理障礙,當事人害怕被標籤影響求助動機,因此他倡議政府和地區社會工作者,鼓勵人尋求輔導並非羞恥負面行為,家人亦應該給予支持。

另一方面男性亦少有尋求專業輔導,同樣為怕被標籤,因此曾偉雄期望政府能夠 針對年齡性別加強他們尋求輔導的動機。

鄭健榮亦指出,期望透過該次調查報告,倡議教育界、學校老師、家人多聆聽年青人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情緒。

為進一步協助受困人士重建健康情緒,香港忠僕事奉中心主辦,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協辦,將於7月13日舉行「第三屆香港心靈健康研討會」,邀得臨床心理學家、社工、神學院講師等主講,題目包括重建健康情緒、自我價值、正向心理、創傷婚姻、破碎社區。詳情可瀏覽香港忠僕事奉中心網站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