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半年 基督教參與社運靈活化

2019 九月 13日, 星期五 13:58

Hong Kong Way 20190823 01.jpg
8月23日香港之路活動 By Studio Incendo -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tudiokanu/48607414098, CC BY 2.0, Link

逃犯修例由2月開始至今超過半年,教會在這場運動中扮演的角色有何改變?有學者與牧者分析,教會在參與社會運動積極及手法靈活,不過主流教會以資本主義思考無助信徒參與社運。

教會在社運角色逐步擴大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在9月9日中文大學學生舉辦的公民講堂分析教會擔當的角色,列出教會的行動逐步擴大。

他指出,逃犯修例由2月開始在社會討論,直至4月底宗教組織才感到條例對宗教自由的威脅,影響到教會在國內進行事工,例如運送聖經到大陸可能觸及條例,基督教界在5月初開始發出聯署反修例。

其後香港約68間學校、400間中學學生、校友聯署發聲明,過半數是教會學校引起社會關注;也有由教牧及信徒個人名義發起的基督教教牧聯署籌委會在6月組織四場政府總部外的祈禱會。

Like Us on Facebook

基督教聖詩《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成為福音傳播的媒介,除了信徒很多非信徒都加入來唱,對基督教印象變成正面,改變以往教會保守的傳統印象。教會也提供地方給遊行人士休息、祈禱、安頓心靈,抵受著坊間反對聲音指「窩藏暴徒」的壓力。

宗教之間亦聯成陣線向社會不公義發聲音,例如六宗教團體發表聲明反對暴力、止暴制亂才可有出路。

邢福增表示,在社運的發展,宗教群體發揮積極作用,例如關心信徒與非信徒的靈性、傳遞信望愛和勇氣給香港人。對於有信徒批評教會要順服掌權者政教分開,邢福增認為,掌權者的權柄都是來自上帝,信徒不是絕對順服在位者,反而有責任向當權的人提出問題,在社會彰顯公義,聖經也教導我們對弱勢群體、被剝削的人施予憐憫。

基督徒參與社運手法廣闊深入

春天教會宣教師吳國偉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亦稱讚牧者與信徒在今場反送中運動擔當積極角色,例如信徒唱足8小時的詩歌《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成為警民衝突的潤滑劑緩和緊張氣氛,曾經有人在橋上企圖跳下來,一班基督徒在橋底下唱該詩歌讓抗爭者感受愛和盼望。

甚至有年長的信徒不惜犯險走到前線聲援,也有基督徒在抗爭現場高舉十字架守護年輕人不讓他們受傷。吳國偉指,在網上看到一幅聖母抱著抗爭者的畫像,他下載印成單張在遊行現場派發,基督徒參與社會運動的手法可以很廣闊和深入。以前基督徒參與社會事務的空間不多,現在形式可以多樣化,限制也減低。

吳國偉指出,今次反送中運動牽頭發起遊行集會的民間人權陣線(民陣)當年都是由香港基督徒學會和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成立的,在2003年抗議政府推出《二十三條》,當時有50萬人參加七一遊行都是由民陣發起的。

主流教會以資本主義思考社運

對於教會應否參與社會運動?吳國偉認為,聖經也提及抗爭,信徒即使違反社會政制也需要有勇氣跟從神的旨意,就如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長期挑戰州政府的種族隔離政策。

吳國偉強調,信徒群體有責任以非暴力形式回應社會的不公義,今次反送中的運動看到很多基督徒願意走出教會,意識到社會問題的嚴重。坊間指責示威者暴力,教牧在公開發聲明批評任何暴力的時候,也應該提醒警方去除暴力。

在2014年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牧師)都是基督徒,發起「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是和平抗爭。吳國偉不認同保守派的教會反對基督徒參與抗爭,這是香港主流教會遺傳了美國教會的思想,用資本主義形態來看教會的功能,以為專注福音信主就會得到祝福。

拉丁美洲社會主義解放神學卻用階級角度去看社會議題,為社會邊緣者發聲音。吳國偉表示,近期也在YouTube頻道擔任網絡評論,分析反送中運動甚至為台灣民眾講解運動的由來和進展,以及為社會祈禱。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