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會發展突破桎梏 使徒教會模式帶出動力

2019 十月 10日, 星期四 18:44

中國教會發展的未來從「大」變「小」。(圖:FreeImage)
中國教會發展的未來從「大」變「小」。(圖:FreeImage)

中國教會自文革後開放40年,從發展蓬勃至今天面對困難重重,未來的路怎樣走下去?有學者指出中國教會遇到其中困難是房屋租金上漲,可學效使徒時代回歸家庭教會模式發展。

家庭教會 感情親助傳福音

哥倫比亞國際大學(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神學的呂居在《舉目》官網發文指, 場地租金飛漲,城市教會不堪重負,扣除租金奉獻所得來的資金只餘下30%,還要供應傳道人薪酬、教會日常各項開支,莫說要支持福音外展、植堂等聖工。

呂居認為,解決問題之一是將現時大型堂會化整為零,轉為家庭聚會。另一好處是家庭教會規模細小,人倫關係凝聚力強,容易與未信者深入分享帶領人信主。

他引用使徒時代初期教會迅速增長原因之一,是信徒共同生活、彼此祈禱,傳福音熱誠在五旬節聖靈降臨後增加,彼得在五旬節當天講道後就有3,000人信主受洗,而且神將信主的人數天天增加,還有彼得行神蹟在美門旁邊醫治癱子,也有5,000人信主,累積下來初代教會基督徒約1萬人之多。

Like Us on Facebook

離心模式創建教會

到了使徒年代,保羅放膽傳揚上帝的國度,並且投身宣教工作遠赴海外傳揚福音,在以弗所、腓立比等地建立教會,秉承了耶穌基督在大使命強調,門徒要「去」使「萬民」作見證,這是一種「離心模式」,信徒秉承耶穌基督大使命離開耶路撒冷直到世界地極傳福音。

呂居又指出,主後1世紀至3世紀共28年間,一些細小規模的家庭教會增長迅速,好像繁星散佈地中海沿岸,在3世紀至4世紀基督徒人數已經佔羅馬帝國總人口10%。

教會模式歷代轉型

至於基督教會何時從家庭模式轉為巨型教會教堂,呂居認為是基督教進入國教時代後,仿效羅馬帝國的行政架構搭建起金字塔式的教會模式,教會架構複雜層層疊疊,直至500年前馬丁路德推動的宗教改革才將信仰群體帶回聖經,重點從教堂建築回歸到聖神的話語上。

呂居總結:「在今天的中國,回歸使徒時代的家庭教會模式,不但可以有效應對世俗強權的迅猛攻勢,而且有利於教會更新復原,以原生態的健康活力獲得比過去40年更大的發展成果,讓使徒行傳的主題在今天的中國教會得以延續。」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