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連續53天新冠肺炎本地確診個案零紀錄,公眾場所及教會陸續開放,有牧者探討教會疫症後的牧養未來。
台灣半數信徒來自成長的教會
貴格會板城教會主任牧師、中華福音神學院開拓與植堂課程教師何有義表示,信徒經過多個月在網上崇拜,一下子未必適應回復實體聚會,預計有部分信徒未必返回自己教會聚會,與其擔心信徒流失不如探討教會的牧養怎樣吸引信徒回流,例如有什麼值得他們返回原先教會?怎樣推行分層牧養關懷不同階層的信徒?怎樣運用科技結合實體及虛擬聚會牧養信徒靈命?按照現時台灣教會大概一半信徒是在教會受洗及成長,所以仍然有空間促使信徒轉向另一間被吸引的教會,至於轉換教會的因素多數來自人際關係,如果感受到愛和關心就會留在該教會,除非因著外在重要的原因,例如結婚、搬家才轉會。
分層牧養勢難擋
Like Us on Facebook
何有義以板城貴格會為例,疫情之前部分信徒未能回教會崇拜,在疫情期間及將來教牧人員會按他們的年齡、性別、職業來分層關顧,或設立查經班。他提醒教會,經過疫情之後單靠實體教會牧養信徒已經成過去,要從信徒的需求著眼重新策劃牧養的方式。另外,教會臉書上載每日研經的經文及釋經與教導供給大家瀏覽,也會將崇拜整個過程上載到youtube,信徒可以隨時隨地上網重溫。
牧養模式按教會特色
其實每一間教會的牧養模式都不同,未必因著疫情有特定的改變,例如宜蘭靈糧堂由於人數沒有城市教會的多,所以在疫情之下仍然維持實體聚會。
宜蘭靈糧堂游本義牧師指,除了每年一度宜蘭地區教會舉行的復活節遊行及愛家義走的活動停辦,其他聚會不變只是遵守防護措施便是了,例如在教堂內安排座位的空間拉闊,當然人數沒有以前坐得那麼滿了,不過他認同疫情之後宜蘭部分教會都開始思考虛擬實體聚會的可行性。教會也將禱告會、主日崇拜上載到臉書實時直播,以及給會眾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