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是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1984年所寫的小說亦成為名言,後來被拍成電影《布拉格之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21日在學院證道,藉此名喻信徒縱然現實不如理想也選擇走生命中的重,因沉重的東西才是有價值。
現實與理想落差 選擇避「輕」就「重」
邢福增指,人希望嘗試走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選擇,有些選擇令人感覺重,擔心選擇不是預期的想像,他引用舊約與新約的例子。耶利米書記載上帝在耶利米未出生之前已揀選他為列國先知,耶利米按照上帝吩咐講預言,卻被耶和華殿的總管、祭司音麥的兒子巴施戶珥威嚇,耶利米發覺上帝的召命原來不是自己所想,向祂申訴職事成為羞辱感覺被欺哄。
耶利米其後卻用「甚可怕的勇士」形容耶和華,逼迫他的必都絆跌、不能得勝、蒙羞,他也用「察看人肺腑心腸」形容萬軍的耶和華(20:11-12)將不滿化作讚美,但仍然面對被毀謗和欺壓的現實。邢福增指:「耶利米在輕和重之間做選擇,但作出的不是自由的選擇,是堅持、繼續宣講耶路撒冷被毀的預言。」
Like Us on Facebook
選擇走生命中的「重」 卻得著生命
在新約,使徒保羅處理因信稱義也在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基督徒怎樣處理罪惡,容讓自己繼續犯罪相信上帝有恩典拯救?保羅認為,這是人向罪降服成為奴隸,信徒與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因著主人是上帝來擺脫罪惡。保羅在善與惡交戰之中,「感謝主」靠著基督脫離取死的身體(羅馬書7:24-25)。
邢福增說:「感謝主是經歷掙扎後發自內心向主的喜悅。」門徒站在樓台上向人傳福音、背起主的十字架都需要勇氣,正如耶穌對門徒說,跟從祂的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祂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馬太福音10:32-39)。
沉重的東西才是有價值
邢福增挑戰基督徒,面對信仰的掙扎怎樣作抉擇?追求什麼還是根本沒有追求?他指,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的殉道,始於向耶穌基督說「是」、向自己說「不是」。雖然今天的信徒不是殉道者但也面對決擇的時候,順服上帝的主權以祂為中心,堅持以天國的價值審視內心追求的價值。
邢福增說:「只有必需的東西才覺得『重』,只有重的東西才是有價值,我們需要沉重地選擇自己的生命,耶利米的選擇就是背起生命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