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前總統李登輝7月30日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享年97歲。李登輝為台灣第一位民選總統,台灣民主進程的重要人物。在信仰上他是虔誠信徒,長老會發悼文喻他為使徒保羅一生守住主道。
「民主」改革先鋒 政治惹非議
李登輝的政治功蹟讚毀兩極是一個受爭議的人物。他生於1923年1月15日的日治時代台北州淡水郡,在皇民化運動取日本姓名「岩里政男」,行動與言論親日,曾到靖國神社參拜戰死的兄長,發表「慰安婦的賠償問題已經解決」、「釣魚台在過去是日本領土一部分」的言論,被中國政府及台灣朝野斥為「賣國」和「冷血」。
在台灣民主化的進程上卻是重要推手,支持者稱他為「台灣之父」。1988年李登輝接替離世的蔣經國就任總統至2000年到期離任。在位十多年間推動台灣政治民主化過程,下令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 (煽動暴亂)、修改中華民國憲法以推動民主改革等。
Like Us on Facebook
李登輝曾宣稱自己是用武士道「捨身取義」與基督教奉獻的精神來推動台灣的民主化,聲稱用民主幫助這擁有2,300萬人民的台灣島嶼成為了中國大陸14億人民的燈塔。他在回憶錄寫道:「我們發展了經濟,擁抱了民主,成為了未來的統一中國的模型。」
長老宗悼文 美好見證盼後世學習
在信仰上,其父李金龍為基督教長老宗信徒,李登輝1961年亦加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於李登輝的離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7月31日於網站刊登悼文指,該會與遺族同表哀傷及不捨得。
悼文指出,李登輝是台灣民主政治先知,首位民間直選總統,在任推行全國改選、廢除國民大會,逐步落實台灣民主改革,美國時代雜誌一度稱他為「民主先生」,支持者亦稱他為「台灣之父」,並稱讚李登輝在基督信仰上,正如使徒保羅於提摩太後書4章7至8節所說「美好的仗已經打過」、「當跑的路已經跑盡」、「所信的道已經守住」,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存留」;並願他美好信仰見證為後世的人感念和學習。
二戰台灣成廢墟 十五歲尋道思考生死
李登輝尋道始於15歲,開始思考死亡尋找人生意義,面對祖母的離世希望知道人死後如何,看到二次大戰後百廢待興的台灣,人民心靈空虛,給他強烈的信仰追求。少年時期用了5年時間參加台北市各教會,藉著崇拜、聽道、讀經、接受前輩教導,發覺惟有上帝是人類的拯救者、精上帝與心靈的醫治者,並於1961年受洗歸主。
信仰亦給他從政的力量,李登輝在《為主作見證》一書分享,12年當總統期間,經歷不少驚濤駭浪,上帝是他的堅實後盾。他指,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辭世那一晚,想到將要接任總統的重任,整晚睡不著半夜起來讀聖經,看到詩篇73篇23至24節,深信上帝必幫助。他自言,當總統的感覺好像爬山,在險峻的懸崖峭壁稍不小心就會墮崖,但他知道無論面對任何政治衝擊,上帝都與他同在。
志願當傳道 為山地正名「原住民」
李登輝過往曾對媒體透露,有做傳道人的想法,60歲那年考慮接任蔣經國當副總統職位時,已經有做傳道人的萌念。當時周聯華牧師華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妻子曾文惠,要曾文惠告訴他先做副總統,認為「傳教以後還有的是時間」,他遂接受邀請擔任副總統,也因為這段往事,對居住在台灣山區的原住民有很特殊的感情,在他總統任內將原先稱呼的「山胞」正名為「原住民」。卸任退休後的他,為實現在山區傳道的理想於神學院就讀,2005年獲台灣神學院授予榮譽神學博士。
回顧一生,李登輝表示不論遇到多麼艱難的環境和挑戰,信仰都是他重新得力之源,並且相信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