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院研討中外歷代教會苦路 挑戰信徒獻身維穩之間抉擇

2020 八月 5日, 星期三 16:41

初期教會不少信徒堅守信仰為主殉道。(圖:FreeImage)
初期教會不少信徒堅守信仰為主殉道。(圖:FreeImage)

初期教會及中國內地教會經歷政治的艱難,對今天香港信徒有何啟示?伯特利神學院昨(8月4日)舉辦網上課程「教會在苦困中的經驗」,系統神學教授何慶昌博士從宏觀角度介紹教會在歷史上受迫害的原因與回應;他挑戰信徒面對政治壓力,努力遵守信仰與享受安穩生活之間作抉擇。

早期教會不同時期的困苦

何慶昌回顧早期教會經歷多次被皇帝逼迫的苦困,公元64年尼祿王(Nero)討厭羅馬城基督徒,借城牆大火嫁禍基督徒,保羅和彼得在尼祿王朝下殉道。公元81至96年多米田(Domitian)復興羅馬文化, 要求百姓崇拜羅馬神明,猶太教徒受逼迫。公元96至161年圖拉真(TRAIĀNVS)改變宗教政策,不會主動搜捕基督徒但拒絕崇拜羅馬諸神就必須受刑。公元161至180年馬可奧熱流(Marcus Aurelius)因農產物失收遷怒基督徒,藉此希望復興羅馬傳統宗教。

第二世紀基督徒 愈受逼迫信念愈強

Like Us on Facebook

根據第二世紀基督教護教士留下的文獻《丟格那妥書》(Epistle to Diognetus)反映當時信徒對政治逼迫的看法,他們相信耶穌將會降臨更要廣傳福音;有些基督徒相信羅馬帝國讓社會安寧,所以順服政權承擔傳福音使命就是了。當時也有皇帝親戚信主都受迫害,但臨終前仍宣稱不會拜羅馬無神論的神祇,典型例子是公元117年安提阿主教依格那丟(Ignatius of Antioch)被捕,仍宣稱為主服事是榮耀。

當時代基督徒保持的信念是,愈多迫害愈確定基督教的真理,深信神是讓信徒進入天堂的即時入場券、勝利的冠冕。不過殉道的基督徒佔少數,叛教者向政權妥協的佔多數。

中國教會受壓趨向經驗聖靈

何慶昌繼而回顧中國教會苦難經驗,1949年中國政權易手,大批基督徒徒逃來香港;1950年三自革新宣言,中國教會內部分裂;1958年至1976年大躍進和文革相繼發生,基督徒學學懂無神論的政權一起生活。

艱難時期農村教會生活方式興起家庭式聚會,基督徒分散在僻靜地點背誦聖經滋潤生命。中國開放改革時期,城市教會集中在商業辦公室、分散在公園聚會,受過教育的信徒領袖帶領教會,重視聖靈、祈禱、靈修在個人生活上的經驗,以及天國子民身份在社會追求公義,今天很多異意見人士、維權律師都是基督徒。

何慶昌又談到政情的問題,中國自2013年新領導上場;2014年香港發生佔中運動;近年收緊一國兩制;去年發生反修例運動、港區《國安法》7月通過完全管治香港,對司法、執法、資訊接收、新聞報道等方面帶來影響。

香港信徒求生活穩定以外的思考

在思考世俗政權對基督徒的影響時,何慶昌認為今天基督徒的處境愈來愈像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實踐天國倫理的教導遇到挑戰,信仰不再是平價福音。回望過去香港基督徒活在風平浪靜的環境,反思對信仰的接收缺少什麼重要元素。

他表示:「如果基督徒群體的宗教生活只建基於經濟、政治穩定,今天香港處境的轉變帶來的挑戰,需要心思細想,在信念上是否還相信上帝是主,繼續跟隨基督;在生活上以天國子民的身份及價值觀生活。」

展望未來的香港,何慶昌補充說:「信仰必然是給我們挑戰和掙扎,要麼努力去遵守信仰,否則做回一個普通人。」

答問環節:教會分裂促使成長

在答問環節被問到疫情對人類的影響,何慶昌認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受到破壞,病毒在森林,人進入森林過度開發將病毒帶出來,上帝創造人世界以人為中心,當大自然被破壞人類也會消失。他不認為,天災是上帝的懲罰,但天災有人的參與人類就要負責任。

至於有宗派主教支持港區《個案法》引來教界不同的聲音,何慶昌表示,憂慮在宗派裡面現統戰導致教會撕裂,但教會分裂可以是好事,成長就是從分裂出來。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