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計劃利弊 學者:憂財赤盼社會發展以人為本

2020 十月 5日, 星期一 13:22

「明日大嶼」計劃發展東大嶼人工島。(圖:google map)
「明日大嶼」計劃發展東大嶼人工島。(圖:google map)

政府重提兩年前的「明日大嶼」計劃, 究竟對香港是利是弊?基督徒護守大地聯盟10月3日舉行網上研討會,邀請經濟學、環境資源研究學者、神學院教授多角度分析。

特首林鄭月娥2018年發表施政報告,提及發展「明日大嶼」計劃,將人工島連接新界、北大嶼及港島成本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以及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引發社會人士異議。近日政府重新推出計劃,基督徒護守大地聯盟就有關問題展開探討。

明日大嶼計劃脫離財政理念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教授認為,政府未必承受到明日大嶼計劃,根據政府《2014年長遠財政工作小組報告》,政府開支因著人口結構變化財赤出現,政府2020年 2月發表財政預算財赤1300多億,財政儲備低於8千億。揭示政府財政儲備少於12個月,問題更甚是未來四年政府的財政預算採取樂觀態度,預計香港仍有2.8%增長,忽略疫情的衝擊,政府強行推出明日大嶼計劃脫離財政理念。

Like Us on Facebook

社會發展要以人為本

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伍美琴教授探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新城市議程。伍美琴指出,世界各地進步的社會,城市發展首要任務是環境保護,其次是社會及展,最後是經濟的增長。

她表示,沒有健康的人與環境何來有經濟發展?環境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例如藥物採於大自然。根據研究,人類取於大自然60%的資源,最後變成廢物;聯合國2015年訂定可持續發展目標。

伍美琴用4P解釋:「Prosperity」(繁榮)、「People」(人類)、「Planet」(地球)、「Peace and Partnership」(和平與夥伴關係)。聯合國於2016年推出「新城市議題」(New Urban Agenda),重點圍繞4P,故此社會發展要以人為本。

善用地球資源人類活得有尊嚴,沒有飢餓與貧窮,最終身心靈健康。至於經濟發展並非指經濟增長,繁榮在於創新方法建設社會,例如綠色環保方式興建基建。

上帝創世 人與大地互相倚賴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黃國維博士講題是「聖經中地和海的願景」, 願景決定明日,從創世記1章1節至2章3節了解,人在地上的位置並不高於受造物,上帝創造天地一至五日,創造光暗、大海陸地、晝夜、活物,第六日才做人類,沒有五日的創造人類沒出現,人類也倚靠大地的資源為食物,《聖經》提醒我們人與受造物的關係是互相倚靠。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