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討會:梁永泰院長盼多元社會開民智

2021 四月 9日, 星期五 9:40

教育讓人意識醒覺塑造價值觀 。(圖:pexels)
教育讓人意識醒覺塑造價值觀 。(圖:pexels)

香港教育改革如箭在弦,社會焦點落在教育空間是否被收窄,恩光書院院長梁永泰在該校舉辦的研討會發言,卻關注教育塑造下一代人怎麼樣的價值觀,呼籲港人通達中西國情尋找獨特的身分。

社會容納小眾聲音讓真理越辯越明

恩光書院3月27日舉行「知易行難」網上研討會,探討教育改革、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與使命等議題,恩光書院院長、前突破總幹事梁永泰從中西方民族歷史、教育的不同模式等論述,並挑戰大家思考港府推行連串教育改革,是教育空間收窄還是撥亂反正?批判思考倒退還是提供正能量?

他介紹Greenhaven出版的系列書籍Opposing Viewpoints book series,指出社會需容納多元聲音。書中提到律師出身、美國政治家、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為小眾發聲,當時代的美國,大眾聲音都尋求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在波士頓的一次騷亂中,英軍受壓迫下開槍,亞當斯為英兵辯護,在主流聲音中提出異見。

Like Us on Facebook

梁永泰盼望,社會在討論空間中保留小眾聲音讓真理越辯越明,社會文化是在管治與百花齊放的自由中互取平衡。

倒模式訓練學生就能探索未來?

他質疑通識科改動是否有獨立探究,以此訓練學生批判思考,高中4個核心科目優化是否增加知識和技巧,能否有足夠基礎進入大學?教育及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指美國教育是栽培學生以自由民主維繫社會的共識,教育制度若是帶領下一代探索未來,就不能倒模式訓練一式一樣的學生。

教育是讓人意識醒覺

至於國民教育讓學生認識國家是無可非議,但國民教育都有兩種模式:教條式及指導式。早年攻讀傳理及電影藝術的梁永泰引用他的老師愛德華·迪麥特雷克(Edward Dmytryk)執導的電影《年青的獅子》(The Young Lions),劇中主角支持納粹的軍事行動,後來醒覺發現戰爭是侵略行為,另一套電影《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從年青愛國者投身越戰,以致發現戰爭的荒謬,折射出高明的國民教育是讓人的意識醒覺。

梁永泰繼而討論教育空間的問題,20世紀美國教育家帕爾默(Parker Palmer)指出:「教育是創造空間讓人信服和實踐真理」,教育首要條件是追求真理; 捷克作家及劇作家哈維爾(Václav Havel) 在著作表示,真理在人的心中,教育是創造空間讓人認識和順服真理。梁永泰深信:「在後現代仍然有真理,在社會仍有先知的聲音和良知,並非靠用宣傳手法影響中立的人。」

教育潛移默化人的價值觀

他引用巴西教育家保羅費德勒(Paulo Freire)反思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認為「教育工作者是栽培參與者的潛質,並且發現社會是多樣性的,透過對話、自我生活言詞的檢視、群體探索,尋找到良知的醒覺。」

教育是從實踐中學習,在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認知學習理論的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Brunner)認為,教育並不是知識的傳遞,教育是從實踐經驗開始。

梁永泰憶述在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攻讀的時候,透過製作電影來實踐理論,在錯誤中與師生一起討論而成長,「教育是潛移默化而來,不是喊口號的教條式,是透過故事、語境、討論、啟發、薰陶人格,塑造人的價值觀。」

籲港人貫通中西文化 尋找獨特身分

在民族歷史上,印尼和菲律賓知識份子都喚醒國人的民族意識。印尼作家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Pramoedya Ananta Toer)透過其作品忠實反映社會狀況和歷史,喚起民族的醒覺,拒絕做荷蘭殖民者管治下的二等公民。

被菲律賓人稱為國父的黎剎(Jose Rizal)出版曝露西班牙統治弊端的小說,強調拾回菲律賓民族的尊嚴、良心和屬於自己的故事。

梁永泰引用歷史人物,指出教育是尋找身份、歷史故事中的共通感情,「對於香港人來說,既要認識中國文化,也要認識西方國家的長處和困難,或可讓我們創造更多的空間,從而尋找香港人的特性。」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