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102年 基督教救國精神被遺忘?

2021 五月 6日, 星期四 15:54

小芭蕾舞團在紀念五四運動的五四廣場表演。(圖:flickr)
小芭蕾舞團在紀念五四運動的五四廣場表演。(圖:flickr)

五四運動(5月4日)102周年,加爾文大學發表研究文章分析五四精神、基督教救國的理想,表示不能僅以中國的仇外心理或西方擴張主義來解釋其成敗。

英美差會創校 基督教培育新一代救國

加爾文大學亨利基督教與政治研究所發表文章《愛國使命的悲劇諷刺:激進的愛國主義以及中國新教使命的逆轉》,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學生運動,當時有兩條路線發展新中國,基督教與愛國主義救國。

文中指,1920年代後期,韋卓民、趙紫宸等人成為高等教育機構第一批中國基督教領袖,積極從事行政管理,教學,寫作和會議等工作,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兩人仍然繼續活躍在國際宣教界,但是在1930年代日本戰爭進一步破壞了教育任務的穩定性,基督教救國陷入困境。儘管如此,愛國主義仍然是他們追求的永恆主題。

韋卓民為20世紀上半葉英美基督教差會聯合創辦的華中大學校長,他綜合儒家和基督教文化元素。以拜祖先為例,他認為這既是中國社會文化習俗,也不與基督教教義相牴觸,兩者可以共融調和,試圖通過大同的理想世界超越民族隔閡,推動基督教與新文化運動。

Like Us on Facebook

他聲稱,基督教是敏捷和適應性強的宗教,堅持主張基督教高等教育可以拯救中國,培育年輕一代的人格和才智,為新中國所貢獻,作為中國基督教傳播基督教運動一部分。大學幫助為促進中國的個人和社會生活基督教化計劃制定政策,他還希望學校將整個國家的生活和思想產生強大持久的影響,以基督教重建中國。

1937年中日爆發戰爭,基督教高等教育機構被關閉,遷移到中國內地,從另一條陣線服侍社會,在落後地區學校收留學生保護他們免於戰爭的影響,將他們的學術水平提升至大學。

基督徒救國落空原由 需全盤思考中國史

當再思五四運動以世俗救國路線與基督徒救國的理想最終落空時,或可歸咎於基督徒參與救國,因著對基督教不同的理解,基督教救國也有不同的方案,包括有拯救靈魂為先、改造人格為重、改革社會制度入手、推翻現有制度建立天國等的爭論。

另外,文章引述專門研究中國基督教、美國歷史學家丹尼爾·貝斯(Daniel Bays)分析,令人遺憾是中國知識分子與來自西方的新教徒的傳教機會不合時宜。自清末以來,他們一直在尋求儒家傳統之外的思想以拯救和加強中國。他們通過商業、軍事重建、文化重建和宗教復興,嘗試了各種救國道路。

可惜是社會運動與民族主義情緒的相互作用以及跨文化的不協調,傳教士及中國本土的信徒領袖在傳教項目上,意外地為中國共產主義鋪平了道路,而最終共產主義將基督教視為西方侵略的工具,傳播的自由遭到封殺。因此,回顧五四運動基督教的發展,不能僅以中國的仇外心理或西方擴張主義來解釋其成敗,需要更全面的解釋來思考中國史的知識。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