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區談跨性別 神父評主觀「心理」取代客觀「生理」

2021 六月 23日, 星期三 10:40

(圖:pexels)
(圖:pexels)

對跨性別者非議等於恐同?天主教區近日舉辦講座了解跨性別現象,助理教區總務長呂志文神父指出,跨性別者以「主觀心理性別」取代「客觀生理性別」,並提到加州新課程教導幼稚園學生15種性別。

跨性別者「主觀心理」取代「客觀生理」

助理教區總務長呂志文神父提到,教區關注性多元文化專責小組臉書列出71種性別,他繼而指出何謂性別認同,性別通常根據出生時外生殖器的外觀來決定男性或女性,性別認同障礙又稱為性別不安,以致強烈而且持續地認同異性性別,對自己性別感到不自在,因此尋求荷爾蒙或外科治療改變性別。

跨性別與性別認同障礙不一樣,是描述一種多樣化的群體跨越了文化所定義的性別類別,除了LGBTQ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的認同,例如雙性人、無性戀、同盟者,性別光譜很闊,他們其實以「主觀心理性別」取代「客觀生理性別」。

香港政府對性別承認 諮詢公眾

2014年政府成立工作小組,2017年6月諮詢應否立法、設立性別承認制度,推出《諮詢文件:第一部分: 性別承認》。呂志文承認,被診斷為患有性別不安靜的人確實處於困境和痛苦,在學校受到歧視,是某種程度的欺凌。

Like Us on Facebook

對於性別承認公開諮詢,教區有幾方面的回應,無論性別承認法律是認同自我聲明的模式,或是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模式,甚至乎兩者之間任何模式,教區立場是「反對」;對引進性別制度「不支持」。

香港跨性別團體入學校 加州教幼稚園生15種性別

呂志文表示,社會大眾宜關注青少年對性別的認識,有民間非牟利組織在2017年12月31日成立「跨性別資源中心」,主席是一名變性人,目的提高社會及學校在性別認同的意識,針對幼稚園和小學生推廣性別議題和教育工作。

他呼籲社會大眾宜多認識背後問題所在,以美國加州為例子,今年5月推出新課程,在幼稚園教導學生15種性別,父母不得拒絕,內容提到人可以分為15性別:男、女、又男又女、非男非女、跨性別、性別酷兒、非二元性別、性別流動、性別中立、無性別、雙性人、第三性別、雙靈等。

在台灣小學六年級推行性教育,將同性的行為跟異性相比,教導孩子性行為:「同性間的同性戀經驗,與異性間做性遊戲也很常見」。

呂志文引用教宗立場,認為性別混淆破壞婚姻,「這是一場戰爭,只是非用武器而是用思想理念,現今婚姻的一大敵人是性別理論。」

天主教香港教區關注性多元文化專責小組推出「與青年人對談」系列,該次講座為第三回,主題為「 跨性別?是什麼?」於5月22日舉行,視頻上載YouTube平台供重溫。

「教區關注性多元文化專責小組」由夏志誠輔理主教擔任主席,旨在維護及推廣天主教理念兩種價值觀,關注及研究社會的性多元文化趨勢。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