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時代或在黑暗世紀,基督徒能作甚麼?英國有作家出版新書記錄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盟軍反敗為勝的轉捩點,深入介紹外交政策、軍事行動之外,更提及基督徒發揮的作用,推動「國家祈禱日」。
基督教關懷機構(Christian Concern)出版部威爾伯福斯出版社(Wilberforce Publications)推出新書《Beyond the Odds – Providence in Britain's Wars of the 20th Century》(暫譯:超越可能性)迎接11月的「國殤紀念日」,該書作者為威爾伯福斯出版社創辦人之一、前皇家陸軍上校斯克里文(Joseph Scriven)。
在《超越可能性 》一書,講述從1900年至1950年英國全國祈禱日,其中包括二戰期間佔了9個,為英國國王與坎特伯雷大主教協商後召集,反映基督徒回應大時代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以及基督教信仰在那時期的普及。
斯克里文引用歷史學家亞瑟·布萊恩特 (Arthur Bryant)資料,提及1940年5月26日的「國家祈禱日」,發生在英國軍隊在法國的遠征軍 (BEF) 被德國軍隊包圍,似乎沒有逃脫希望的時候,教堂裡擠滿了來崇拜的信徒,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特別祈禱會。
Like Us on Facebook
當時排隊等候進入教堂的人龍長如蛇形,排了大約四個圈,首相丘吉爾寫道:「英國人不願表達自己的感受,但合唱團的詩歌感受到被壓抑、充滿激情的情緒,還有對會眾的恐懼,不是對死亡、受傷或物質損失的恐懼,而是失敗和英國的最終毀滅。」
當時報紙報導了這場「盛況」,是全國祈禱日有史以來最大的聚會,為了回應祈禱日體育賽事被取消,人們以謙卑誠意代表國家向上帝呼求。
在1944年諾曼第戰役的登陸日,喬治六世國王在廣播中說:「在這個歷史性時刻,任何一個人肯定不會太忙、太年輕或太老而無法在全國、世界範圍內發揮作用,偉大的十字軍開始出征時,廣泛的祈禱守夜也隨之開始。」
在20世紀上半葉,大約40%的5至15歲兒童上主日學,70%稱至少偶爾去教堂,大約四分一人定期閱讀聖經,一半定期祈禱。
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訂立於每年的11月11日,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其他戰爭中犧牲的軍人與平民而設立的紀念日,又稱為「和平紀念日」、「陣亡將士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