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秉公義揭教會黑幕? 學者論保密與揭真相的抉擇

2021 十月 26日, 星期二 10:27

(圖:FreeImage)
(圖:FreeImage)

傳媒被喻為社會第四權,但記者追求真相手法常受爭議,教會對這群體信徒認識多深、牧養策略怎樣調適?有學者在明光社舉辦的講座上,討論保密與揭示真相之間的抉擇、作為記者的條件、教會牧養策略等。

追求真相手法受爭議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在10月21日明光社舉辦的「專業.倫理.牧養講座系列」第三講,討論記者工作的需要和盲點,她指,記者天職是揭露社會和教會黑暗面,但曾有人「潛入」教會做臥底引發爭議。

無神論美國作家吉娜·韋爾奇(Gina Welch)扮信徒進入教會刺探,並且出版書籍,引發思考教會是否因此防範做記者的信徒。其實,記者作為專業人士對自己工作有期許,例如作為社會第四權追求真相,其重要在於事情過去成為歷史後,世人怎樣看當年事件,所以記者要記錄下來呈現不同的觀點,留待後人論證或平衡對照。

記者為求客觀公正,需放低個人成見,將當事人的觀點顯示在公眾面前,由社會判斷正與對;還有爭取社會資源公平分配、權力是否被濫用、對事實堅持等,不過記者為自保一般習慣核實資料。

Like Us on Facebook

游走於保密與揭示真相的抉擇

面對教會醜聞,信徒記者如何抉擇,保存教會名聲還是站在道德高地揭露事件?梁麗娟舉例,德國科隆大主教區召開記者會,討論未公佈的虐待兒童調查報告,但要求記者簽署保密承諾書,記者憤而離開,因記者先天職責不會同流合污,而記者的壓力來自幾方面:機構上司的管理、朋輩的壓力、社會政治環境、所屬機構路線要求、個人自我要求等。

至於哪類人適合做記者或媒體相關工作?梁麗娟列出幾點作參考:1. 對世界充滿好奇心;2. 精力充沛;3. 理想主義者;4. 希望改變世界;5. 獨立思考;6. 常抱著懷疑的態度;7. 喜歡挑戰權威;8. 不介意時間顛倒。

教會牧養策略:彈性時間、社關神學課程

記者因著本身的特質,在教會生活遇上挑戰,例如:記者活在較大的世界關心社會時事,不只滿足在教會的小圈子;作息時間不穩定難以恆常出席聚會;在教會對人的信任程度需要時間培養;不容易投入教會成為邊緣人;關心敏感議題令教牧尷尬等。

梁麗娟認為,教牧若多了解記者有助牧養上作出調適:教會視記者為橋樑認識外面世界;記者屬於行動型的信徒需要以較彈性的方式去滿足他們的需要,例如特別開設線上小組維繫他們;從正面看記者,他們關心社會問題帶動教會關心社會;教會開拓社關神學課程凝聚他們,成為教會的健康力量互相支援。

是次講座為明光社舉辦「專業.倫理.牧養講座系列」的第三講,題目為「記者:記錄與參與」,於10月21日線上舉行,分享嘉賓:梁麗娟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主持:蔡志森(明光社總幹事)。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