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協精神健康講座 譚日新:訂立人生目標創傷後成長

2022 七月 26日, 星期二 16:16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愛協團契6月17日舉辦精神健康公開講座「創傷與治療」,臨床心理學家譚日新分析創傷症狀,一般人一生5至10%可能出現但年內痊癒,創傷後成長其中因素取決於怎麼樣的人生目標、高度自尊。

創傷兩面體:抑鬱或活得更積極

根據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2020年8月6日發佈資料,累積社會事件與疫症大爆發互相帶動,令創傷和抑鬱症狀風險倍增。

臨床心理學家譚日新指出,人會將創傷類型分大小:意外、天災、疾病、人為災難、政治鬥爭、戰爭,認為是大類;童年不良家庭經驗例如身體精神受虐待、被性侵犯、朋輩欺凌、失戀、被解僱,屬於少類型的創傷。

然而創傷會帶來影響,不同程度對人有不同的影響。輕則令人看事物角度不同;重的影響人的行為、價值觀、人際關係和信念,嚴重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但有些人因此找到生命的方向和目標,活得更積極。

創傷症狀一年內痊癒

創傷症狀共有4類:1. 侵入性記憶,例如回憶重現發惡夢;2. 逃避與創傷事件相關的回憶和事物,與痛苦的思緒或感覺;3. 認知和情緒上的負面改變,例如無法記回事件重要的細節,持續感到恐懼、驚恐、憤怒、內疚、羞愧;4. 與事件相關的警醒性與反應性出現顯著變化,例如無預兆發怒、自毀、過度警覺、驚嚇反應。

Like Us on Facebook

這些症狀通常在災難後1個月內出現,有些患者在數月或數年後才出現,一般人一生有5至10%可能出現。根據外國調查,大概有10至30%的災難生存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創傷後壓力症狀,但是大部分人在一年內痊癒、三分一人演變成長期問題。

創傷後成長取決於人生目標

譚日新繼續指,創傷後壓力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契機,這些特徵包括:對體驗開放、重新考慮對信仰的體系、強大的支持系統、整合創傷經歷的能力等。創傷後成長分佈在5個領域:人際親密關係、發現新的可能性、發掘更多個人潛能、靈性頓悟、更懂得把握生命。

至於創傷後能夠成長具備4個因素:

1. 樂觀面對現實;

2. 重新控制能力令自己有安全感,例如清潔廚房來消除焦慮;

3. 選擇積極應對方式,短暫的逃避或可以稍為舒緩,但長期會變成否認,阻礙自己活在當下造成身心傷害;

4. 強烈的自我意識,這取決於人生目標、高度自尊,如果無法理解創傷故事就無法整合從中學習。

心理治療方面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法、認知加工療法、認知療法、長期暴露療法,這有助人面對逆境,學習思考轉變想法。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