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教會:陳韋安解讀流散對現代信徒的啟示

2023 三月 24日, 星期五 0:23

(圖:unsplash@Nagesh Badu)
(圖:unsplash@Nagesh Badu)

在這年代有人流散到海外尋覓理想,有人留守香港,我們該如何在各自的處境繼續作基督徒?流堂創辦人陳韋安牧師在《給香港基督徒的神學八課》第二季講座強調,流散不單是處境或地域,是重新建構上帝在基督徒身上的使命。

舊約與新約對流散的解讀

流堂創辦人陳韋安指出,「Diaspora」解作流散、異鄉人,例如香港的南亞裔人士,在聖經是基督教神學重要的字眼,以色列民的歷史從來是流散的歷史,「Diaspora」在舊約翻譯為被擄。

以色列北國公元前721年被亞述國擄去,南國猶大於公元前586年被巴比倫擄去。被擄的歷史本身是流散的歷程。以色列民被擄與流散經歷七個階段:1. 被擄和流散作為上帝的審判;2. 被擄作為無可避免的現實;3. 盼望快將歸回以色列地或理解歸回為應許的實現;4. 流散者終末的團聚;5. 開始接受流散的處境;6. 強調上帝在流散和被擄之中的同在與作為;7. 強調流散與萬民救贖的關係。

Like Us on Facebook

陳韋安續指,以色列民流散聖殿被毀,聖殿神學不能持續下去,猶太人取而代之把上帝同在的重點遷移到以色列民身上,不再強調聖物或聖地作為上帝恆常座席的地方,流散到哪裡上帝就在那裡。

在新約,流散有三種情況:1. 散居在羅馬帝國的猶太人;2. 流散的基督徒因為被逼迫的緣故散居在不同地方;3. 流散不單是處境性或者地域,更加是神學上的流散概念,即是流散不單是當時基督徒的處境,更加是作為基督徒和教會應該有的質素。

流散:重構上帝的使命

流散作為教會的使命或稱為差遣,陳韋安表示 flow church流堂本身正是這觀念和核心價值,不單是指宣教是上帝的差遣,牽涉教會與世界的關係,怎樣在世上作見證,教會每星期崇拜完結都有差遣,帶著使命見證上帝,無論是移民與否海外或本港都是帶著這種使命出去,正如耶穌差遣祂的門徒出去。

他解釋,如果流散是教會的使命,教會的形狀是液化教會(liquid church),流散便在不同世界裡面滲透在其中,這比無牆教會更重要,液化教會的群體可以任何形狀以不同的方式連結,流散強調的是這個群體的使命在不同地方見證耶穌包括在職場。

陳韋安認為,無論移民或是留港都是艱難的決定,從另一個角度看流散不是客觀的問題,是上帝的揀選,我們帶著上帝的命定與召命面對處境:「我們在海外不是被迫離開,是上帝在我們出世的時候已知今天在海外,是流散在異鄉而被揀選。」

陳韋安補充,基督徒只能帶著使命去做人,流散意味著帶著上帝要我們人生在不同地方要做的事情,我們不是逃避落難在異鄉,正面地看是帶著這召命面對現當下的處境。

至於留在香港的也是流散的群體,在工作崗位帶著上帝的召命作見證,他相信:「弟兄姊妹帶著召命看未來,將流散看為一種使命,這也是flow church重要的價值。」

flow church 流堂 《致餘民及流散者:給香港基督徒的神學八課》第二季第一課,於2月24日周五晚上舉行, YouTube網上同步直播,累積近1萬人次觀看。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