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健康研討會」李詠茜挑戰信仰迷思:神愛我不令我受苦?

2023 十二月 20日, 星期三 16:54

「心靈健康研討會」李詠茜挑戰信仰迷思:神愛我不令我受苦?
李詠茜博士從靈性與心理角度處理生命的創傷。(圖:基督日報)
湯國鈞博士討論基督教接納與承諾治療的心靈重建。(圖:基督日報)
湯國鈞博士討論基督教接納與承諾治療的心靈重建。(圖:基督日報)

香港忠僕事奉中心「心靈健康研討會」,李詠茜博士提出創傷後心理治療分為三階段:安定、處理創傷記憶、重建關係和意義;湯國鈞博士討論心理困擾的原因,指出逃避痛苦和思想糾結是常見反應,提醒人們不要抗拒痛苦。

李詠茜:神愛我等於不會令我受苦?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實務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家李詠茜博士從靈性與心理角度處理生命的創傷。她表示,很多人有創傷的經歷但長期創傷佔少數,不過影響自我價值及對人的信任。內在脆弱點加上外在壓力抵受不住就出現問題,創傷後仍要過日常生活投入工作。

Like Us on Facebook

心理創傷治療進程分三階段。第一階段:先安定下來增進安全感;第二階段:處理創傷記憶及影響;第三階段:重建關係及意義,包括與自己的關係、重拾自我價值人生意義和目標,還有跟外界的關係,重建個人與神、人與人的信任。階段性的進程沒有先後次序。

李詠茜指出,人對尋找自我價值人生意義的時候,容易陷入迷思;為何神這樣對我?這些反應對有信仰的人很大衝擊。她強調:「不要被信仰令自己更多二次創傷,這樣會對精神創傷更大。」

求助者最大的問題是創傷破壞了個人的神觀,所以不要隨口說「神愛你,放低吧!」受傷者就是要重建人神關係,需要幫助受創傷的人轉化,破除二元的想法:「神愛我等於不會令我今次受苦。」

湯國鈞:不論甚麼經歷我是由神創造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客座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家湯國鈞博士討論基督教接納與承諾治療的心靈重建指出,心理困擾因為缺乏心理彈性,遇上困境出現兩種反應:思想糾結、逃避痛苦經驗。

他認為,大部分心理困擾源於逃避或抗拒內在痛苦的經驗,包括思想、情緒、回憶等,人們只想令這些經驗完全消失,而且很容易被負面思想困住,認為腦袋所想的就等於是真實,於是陷入思想糾結,增加內心痛苦。

愈抗拒和逃避痛苦短期或許得到舒緩,但痛苦感覺會反彈,好像水球在水壓下浮回上來,有心理學研究發現愈逃避愈焦慮,所以留意自己的思想,將原初的想法融入新的想法。

接納五部曲包括:1. 抗拒不想面對現實;2. 探索,用好奇心面向痛苦;3. 容忍不快的感覺;4. 容許感受來去自如;5. 與痛苦做朋友從中學習甚麼。

湯國鈞提醒,很多心理困擾源於自己對事情的想像及推論出來,例如對過去的遺憾、對將來的憂慮,然後認定是真實的。他鼓勵大家:「不論甚麼經歷,我大過這些經歷,因我是由神創造的。」

香港忠僕事奉中心11月25日舉辦第六屆心靈健康研討會,主題:「心理健康和治療與靈性的重聚」,會上設有多個專題探討,並發佈基督教研究調查報告。研討會實體及線上同步進行,約200多人參與。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