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兩地生死教育研調:港生對離別情緒難表達

2024 九月 18日, 星期三 10:46

香港中學生。(示意圖:基督日報)
香港中學生。(示意圖:基督日報)

中港兩地生死教育遲起步,青年辦公室(MWYO)9月16日發表《香港中學生看生死研究報告》,發現有宗教信仰學生不了解活著理由;同時引述內地近6成大學生希望獲得死亡教育的相關培訓。

生死教育對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向價值觀有顯著影響,並幫助他們理解人生的目標。與此相比,香港的生死教育仍處於起步階段,尚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基於此,青年辦公室(以下簡稱MWYO)與香港生死學協會攜手進行一項混合模式的研究。

研究團隊於今年1至2月進行調查,共有兩所中學參與(基督教學校及無宗教背景學校),收集277份中三及中四學生的有效問卷,回覆率達80.1%。在深入訪談方面,兩所學校各邀請13位學生,共有26名學生參與。

有宗教信仰學生不了解活著理由

研究指出,關於性別與生命意義和死亡態度 ,對生活的品質、價值、自由,男性普遍高於女性。對於宗教信仰與生命意義和死亡態度,有宗教信仰的學生大多認為「不了解活著的理由,亦較多相信死後世界的存在,或視死亡為可通往永生及幸福的道路」,這或許與他們對於其信仰的教導出現少許誤解或偏差所致。

Like Us on Facebook

另外,中學生普遍認為死亡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此在接受死亡的平均分數上為3.71,顯示他們對死亡的自然性有一定的認同。然而,他們同時對死亡充滿憂慮和恐懼,有部分學生認為死亡可以是解脫苦難的方式。

離別和死亡議題:情緒表達較為困難

在對話中,探討離別和死亡的議題,發現他們對於情緒的表達較為困難,也不知該如何面對這些情緒。有些學生選擇讓時間沖淡痛苦,或將感受深埋心底,獨自承受。在談及假如能回到過去的情境時,他們多數不願意回去,因為不想重溫面對死亡那一刻的傷痛,選擇拒絕或逃避。

關於生命的意義,學生指出為目標而奮鬥的過程非常重要,但在生命和理想之間的選擇中,生命有時可以有條件地犧牲。這種犧牲是在經過深思熟慮的情況,並對他人的意願表示尊重。

建議修訂課程架構「生命教育」改為「生死教育」

基於以上研究發現,研究團體建議對《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進行修訂,將「生命教育」改為「生死教育」。此外,建議將生死教育融入日常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平常的學習中能夠思考生死議題。並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持續評估學生對生死的看法,同時增強教師培訓,提高生死教育的質量。

疫情後內地加強生死教育

報告還提到內地在生死教育方面的進展,特別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教育部提出的五項主要支持措施,包括:加強宣傳教育以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和價值觀;在課程體系中融入生死教育;改善施行機制,並加強生死教育的實踐研究;強化危機干預,建立疫情後的心理援助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生死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

最後,引述《中國預防醫學雜誌》的調查,近6成大學生希望獲得死亡教育的相關培訓,僅約2成的受訪者認為自己能夠妥善處理與死亡相關的問題。此外,2020年的一項調查發現,近6成的初中生渴望在學校的課堂上學習有關死亡的知識。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