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門教、錫安教會、法輪央B新紀元運動……,本港大多數人對這些字眼都並不陌生。隨著這些新興宗教越來越多地在本港活動,11月16日,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假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首次為教牧同工及信徒舉辦了以新興宗教為專題的講座——「香港新興宗教的動態」。香港文化商業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宗教團體目錄》主編艾恩思博士(Dr. Edward A. Irons)及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陳慎慶教授在講座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並將專業意見與會眾分享。
艾恩思博士介紹說,新興宗教通常有著傳統宗教的背景——如新紀元運動是以基督教信仰為背景,但名稱、人物、理論都有所不同。他向會眾提供了一份廣具知名度的新興宗教的名錄,其中包括基督教背景的耶和華見證人、摩門教、Children of God、日本神道教背景的天理教等等,創立年代最早的距今不到200年,最遲的更是只有29年。
艾恩思博士表示,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宗教主動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生活,則是我們一般定義上的「宗教」(religion);如果一個宗教團體與社會極少來往,自我孤立,自成一派,則通常被定義為「邪教」(cult);在這兩者之間的便是「小派」(sect)。而在香港,由於沒有限制宗教信仰的法律,任何宗教都很容易進入,落地生根。他說,研究顯示,新興宗教信徒之所以被吸引到該宗教,通常有以下幾個原因:在現代社會感到迷失、受好奇心驅使、親朋好友介紹、渴望進入一個體系自我修養、對道德觀念的強烈追求、以及受家庭傳統影響。
Like Us on Facebook
隨後發言的陳慎慶教授則表示,他將提供學術資料及建議,供在座教牧信徒討論如何站在普世教會立場應對新興宗教運動。他說,雖然一些新興宗教僅以「……會」、「……運動」為名,並不自稱為「教」,但判斷一個團體是否「宗教」,要根據其性質、內涵、宇宙觀、世界觀等內在特徵。同傳統宗教相比,新興宗教的性質通常較缺乏神聖內涵,注目的焦點在現世及現實生活,並無打開超越的層面,甚至與財富混為一體,與傳統宗教所宣揚的價值觀很不相同。他又引述普世教會協會1987年發佈的檔《Summary Statement and Recommendations》(Brockway and Rajashekar 1987:171-179)指出,傳統宗教應在尊重宗教多元化的現實、尊重人權和自由的前提下,首先從世界觀的角度上認識新興宗教,再根據其實質內涵予以回應。
陳教授建議本港教會建立各種新興宗教的資料庫,加以跟進觀察,在教會內部保證有關資訊的流通;同時建立與新興宗教之間相互交流的平臺,與其進行正面互動,在互相瞭解的過程中也可能促進教會的事工更新。
講座結束後,記者訪問了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蘇成溢牧師。他表示,協進會宣教與人才培訓委員會見到本港社會新興宗教發展已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因而為教會工作者安排了這次講座。教會並不是孤立於社會,因此,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當中必定會與新興宗教接觸,這次講座是協進會組織本港教會對「新興宗教動態」這一廣闊議題進行探討的第一步,並不是站在「基督教」或「維護基督教」的立場上,而是在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來接觸新興宗教,希望互相有所瞭解。
而參加講座的一名平信徒則向記者表達了他對教會的期望:「希望教會這些理論和研究成果,不是講過就算,而是組織建立配套的措施來跟進。」他說,他的哥哥正在參加新紀元運動,他感到教會對待新興宗教的態度,歸根結底是「愛」的問題:「教會怎樣關心每一名信徒呢?如果信徒參加摩門教,教會中有沒有專門研究新興宗教動態的小組去關注他,瞭解他的內心轉變、信仰情形呢?有沒有人去關心他的家人呢?在那些新興宗教裏,就連你半夜12點在家裏哭了,也會有人馬上過來關心你。我們的教會裏有沒有人敢說自己對信徒有這樣著緊的愛呢?」他表示,如果教會愛心不夠,的確只是講一講就算了,但他希望本港教會可從現在開始培養一批有負擔的基督徒,逐步跟進這個課題:「我們並不只是要維護基督『教會』,更加重要的,是要維護基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