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會轉型中九個亟須要做的事情

無可否認,中國教會正面臨從農村型、家長式領導架構轉型為都會型、參與式領導架構,一旦轉型成功,中國教會的擴展必須有一個好的組織架構來支撐。
無可否認,中國教會正面臨從農村型、家長式領導架構轉型為都會型、參與式領導架構,一旦轉型成功,中國教會的擴展必須有一個好的組織架構來支撐。

管理架構不是萬能丹,但管理架構確實是教會永續發展的有力後盾。一篇發表自温州家庭教會著名刊物《麥種》的文章,從教會歷史回顧了教會體制的發展,並為在轉型中的中國教會提出了反思以及九個「亟須」重視的關鍵。

文章認為理想的教會領導管理架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伴隨教會的成長,管理架構及體制也隨之成長,同時因著其所處的時間、空間、地域、族羣的不同而可能改變,因此教會的領導同工必須密切注意教會的發展。

此外,當中國經濟愈發達,國民生活水平提升,教會勢必讓更多的、成熟的信徒加入決策、領導的行列。然而,目前大多中國教會都缺乏管理架構章程,甚至有不會「開會」,或流於勸勉交流的開會等情況,以致未能真正將不同的意見提到枱面上討論,甚至激辯一番。文章提到有好的領導,加上有好的架構,定必使領導同工如虎添翼。

教會體制的演進

文章也指出,家庭教會領袖的產生一般不是由選舉產生的,而是因著領袖的個人特質,往往在教會草創、艱困時期特別能犧牲自己,照顧羣羊,形如一家之長的摩西,帶領百姓出埃及,這種領導稱之為家長(族長)式的領導。

這種領導方式一直到第一世紀教會初創時期,彼得、雅各等都是家長式的領導。但隨著各地的教會如雨後春筍一般建立起來,教會就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雖然《聖經》並沒有明確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體制,但發展到羅馬帝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時候,基本上教會體制為主教制,這種「金字塔型的」體制直到宗教改革及文藝復興的時代遭受到空前的打擊。宗教改革標榜「人人皆祭司」,因此發展為「人人皆可為領袖,人人皆有投票權」。以十七世紀的英國為例,聖公會採主教制,浸禮宗及公理會採會眾制,而長老宗採長老制。三者皆認為其有充分的《聖經》理論支持。到了十八世紀末葉的美國衞理宗成立之後,就採取美國政府的三權分立體制來管理教會。

至於歐美教會現行制度無論是主教制、長老制或會眾制,在法律上,絕大多數都採納董事會的管理制度。這也是二十世紀才有的觀念與做法。

轉型的中國教會的「出路」

然而,文章提到,這些對中國教會許多傳道人來説何謂「聞所未聞」,甚至認為董事會是世俗的東西而不屑一顧。但無可否認,中國教會正面臨從農村型、家長式領導架構轉型為都會型、參與式領導架構,一旦轉型成功,中國教會的擴展必須有一個好的組織架構來支撐。

最後,文章總結了轉型的中國教會九項「亟須」要做的事情,分別是:提升教會領袖的素質、領袖學習授權、建立教會薪給制度、政教關係及教派關係和諧的環境、正視堂會與機構並存的必要性、擴充並加深神學教育內容、建立神學教育體系、注重異文化宣教和注重社區服務。

在政教關係問題上,文章指期盼「政教分離」的觀點能為中國政教關系帶來一扇打開的窗子。中國愈發展進步,愈與世界先進國家接軌,「政教分離」的可能性就更大。

而在神學教育上,文章極力推薦中國教會擴充並深化以釋經學、系統神學、教會歷史,以及被中國教會忽略以久,現在融會《聖經》的原則所發展的教牧輔導學(Pastoral Counseling)與教牧領導學(Pastoral Leadership),這些都是中國教會所亟需的。文章也呼籲建立一個學分認證的機制,設立學士認證辦法及碩士認證辦法。

最後,中國教會進入轉型期,作者認為在異文化宣教上文章強調中國教會「不能交白卷」,並需要朝這方面作出努力。

  • 唐崇榮牧師北美告別音樂之旅:一生使命 終極獻禮

    唐崇榮牧師北美告別音樂之旅:一生使命 終極獻禮

    兩年前(2023年),83歲的唐崇榮牧師在美國舉行他最後一次告別福音佈道會,並許下承諾:若再踏上美國土地,必將攜印尼音樂家同行。2025年7月,從印尼腹地到日本東京,再橫跨北美大陸,這一承諾在七座城市的盛大巡演中圓滿實現。

  • 使命營商推動者分享:營商宣教締造機會 福音轉化得著社區

    在Hope for Next Generation主辦的「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上,資深商界人士葉青華分享了商業與宣教的結合之道。擁有30年跨國營商經驗的他,曾在中國香港、比利時、日本和美國等地工作,深入探討了商業活動在神國度中的獨特角色及其對宣教的影響。

  •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屏幕主導的時代,久坐不動是常態。大衞·馬西斯牧師(兼作家)經過十年規律運動與靈性默想,開創性地提出「運動神學」——基督教的運動觀。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暫譯《運動神學簡論》)將聖經智慧與現代運動科學相融合,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實踐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