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校長梁錦波11月24日在恩光書院舉行的「第一屆基督教教育諮詢會議」中,分享在校推動生命教育的經驗,並接受本報專訪介紹該校「培履高飛師友計劃」的成效。
培敦核心價值與生命教育結合
梁錦波指,在學校建立生命教育文化,站在不同位置的人都可參與,校監、校董、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甚至職工,一個都不能少。
而生命教育是關注「天」(靈)、「人」(社)、「物」(身)、「我」(心)。梁校長解釋,在基督教裡,「靈」是尋求生命終極、宇宙、宗教的意義;「社」則關乎家人朋友的人際關係、公民身分、對本土及國際文化的了解與尊重;「身」即個人生理與身體的成長與健康、關注身處的環境保育等;「心」即是自我了解、認同、實現。
梁校長以培敦中學為例指,「培敦的核心價值亦是『天、人、物、我』,『天』即效法基督、謙遜感恩;『物』是善待他人、忠誠盡責;『物』即愛護環境、簡樸格物;『我』是珍愛生命、堅韌自強。」
Like Us on Facebook
他笑言:「同學每天都背一遍,至少入了腦先。」
以身作則 生命教育事半功倍
至於推動生命教育,推行者需具備甚麼條件?梁校長表示「以身作則」很重要。
他憶述在2008年攻讀教育博士學位時,每月都收到學校催促交論文的電郵,壓力很大,也曾經想過放棄,但學校師生都知道他正在讀書,他就加倍努力,以身作則,當學生的榜樣。
梁校長又指,身為教育領導者,要幫助老師轉化生命,「曾有老師在求學時期成績很好,但當上老師後壓力大至應付不到哭起來。」梁校長就與該老師同行。
為何生命教育如此重要?
梁錦波校長接受本報訪問時,進一步解釋生命教育的重要。
他指,「生命教育是身心社靈全人發展,今天的教育目標只著重學術成就,但生命信仰的培育如果過了青春期很難再填補,所以學校對同學的身心社靈生命的培育很重要。」
梁校長表示,學生需要反思,對自己有甚麼期望?對人相處有沒有持守基督徒的倫理、道德?社交能力如何?作為公民抱著甚麼社會價值?
為何學生需要思考生命?
梁校長說:「我時常提醒學生縱然有理想目標不足夠的,一定要有一個生命的意義,人生才會快樂。在中學階段不是訓練他日後找工作,而是幫助學生找到人生的召命,所以校友畢業後都有召命回來學校照顧師弟師妹。」
培敦中學設有「生命教育策略」全方位關顧每一位學生,好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在中四年級推行「培履高飛師友計劃」,設有小組,每小組有6人,邀請28位校友成為導師在學業和職業作學弟妹的嚮導,例如校友分享對生涯規劃的認識。
「培履高飛師友計劃」三者得益
該計劃負責人助理校長陳偉文指出,「這計劃與坊間的導師不同,我們是個別同學照顧的,老師緊密關注。最大得著是老師,校友重新與學生建立師生情,所以學校、校友、同學三者都得益。」
陳偉文繼續指出,「學校有基督教信仰,強調是愛,失敗挫折不重要,只要肯悔改,重頭再來;如果在坊間,學生犯了錯而已即被排除組織以外。上帝交付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是恩賜,要好好培育他們。愛人總會負傷是辛苦的,但到頭來看到學生成長,那種感動比黃金還重。」
生命故事:幫他一把 他會茁壯成長
當被問到從該計劃而出的成功例子和生命故事,梁校長立時指出成功例子比比皆是。
他指,曾有同學畢業後立志服侍不同國家的貧民孤兒,她還在聯合國組織認識一位外藉男士。在完成博士學位後,夫婦兩人回港參與學校的「培履高飛師友計劃」作導師,還有負擔帶領學生放眼世界,用一己的力量服侍世界,讓同學眼光不單集中在香港。
還有一位昔日住在貧困家庭的學生,木屋區發生大火,老師紛紛為他提供生活物質,連校服也要捐給他,這位學生現在已是上市科創集團主席。
梁校長說:「原來人生只要幫他一把,他就會茁壯成長,作為教育工作者感到很有滿足感。」
另一種生命教育:老師互助友誼顯珍貴
作為教育工作者面對很大不同壓力,如何協助他們呢?
陳偉文士直指,「生命教育的對象不單是學生,作為老師都會實踐生命教育,老師會互相支持。」
他憶述:「今年有老師學期即將開始時離職,老師之間重視的不是如何承擔他的工作,而是如何供給他的所需,其實可以不用關心他,他都離開了已經不是同事,但老師幫他搬物資,不單關顧自己利益。」
承傳創校宣教士施予美德
對於學校如何建立施予的文化?梁校長指,這種文化是承傳創校者杜惠霖(William Decker)。他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宣教士,七十年代初期來港,眼看香港中學學位嚴重短缺,無數適齡學童未能入讀中學,「他就奉獻自己畢生積蓄變賣所有資產,全部放回學校,學校傳承了這種施予的美德。」
如今培敦中學已承傳施予的美德,透過生命教育發揚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