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年代文字出版被視為夕陽工業,基督教出版機構面對挑戰有何應對?台灣基督教論壇基金會、馬來西亞教會媒體《南鐘》雙月刊雜誌、《衛理報》及文橋傳播中心於12月7日舉行座談會,探討文字事工的出路。
紙媒出版不敵網絡
東馬《衛理報》總編輯黃孟禮表示,《衛理報》由東馬砂拉越衛理公會華人年議會所設立,已有67年歷史,以出版報章、刊物和書籍為主。高峰期《衛理報》每期印刷12,000份,但在網絡年代不敵電子產品代的衝擊,現時下降至7,000多份。
至於西馬的出版情況,西馬衛理公會華人年議會機關報《南鐘》雙月刊雜誌負責人暨主編簡永表示,作為西馬地區重要的教會刊物《南鐘》報於1928年創刊,同樣受到網絡年代的影響,新一代年青人閱讀興趣下降,被海量的網絡資訊吸引,大多都上網瀏覽,少有閱讀報章,《南鐘》 已變得古舊過時。
Like Us on Facebook
文橋傳播中心文字部主任黎美容指,中心主要事工包括出版中文書籍、製作影音廣播,源自於馬六甲創刊的《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就是世界第一份華文報刊。
媒體數位化 廣傳福音信息
對於傳統的紙刊出版如何在網絡世紀生存下去?黎美容表示,文橋傳播中心有成立馬來西亞基督徒寫作團契、開辦訓練班和寫作營等,並且以「興起作者、培養讀者」成為文橋推動文字事工的方向。
基督教論壇基金會執行長鄭忠信直言:「面對新媒體時代,教會媒體需要轉型讓傳播的影響力從教會進入社會及世界。」因此他建議,華人教會媒體需要轉型,出版不單以文字,需要數位化,結合影音,透過網上的社群媒體,能快速廣闊地將福音信息傳開,讓接對方透過視覺、聽覺接收。
傳統文字事工借新媒體發揮特色
適逢今年為文橋傳播中心40周年,馬來西亞長老會會正楊節制牧師在《文橋》40周年特刊發文討論基督教文字事工的未來。
楊牧師表示,文字是用以傳遞信仰的永恆工具,只是不同年代文字載體有不同的演變。「從上帝賜下十誡以後,每一個時代都需要藉著文字傳遞上帝的訊息,但是每個時代有不同的載體和工具來書寫,十誡是在石板上、舊約聖經是寫在羊皮卷上或是後來埃及的蒲草紙上,但是對福音信息最大的突破是在1453年古騰堡的印刷機發明以後,文字不再用手抄而是可以用機器大量印刷,這發明也大大地影響了1517年的改革運動。」
楊牧師繼續指,時至今日網絡新媒體出現,使整個文字傳播的載體發生改變,文字事工最大挑戰在於新媒體取代了文字印刷作為主要在體的功能,傳統的印刷與出版文字事工慢慢沒落。
文字事工對於新的挑戰如何去應對呢?楊牧師表示:「文字事工需要保持其獨特性,新媒體有短、平、快的特徵,但也有其缺點就是缺乏深度,因此傳統文字事工可以彌補新媒體的不足,新媒體的特性是在手機細小的螢幕上載現信息,所以傳統的文字事工若要在新媒體上發揮其特色,就要好好運用新媒體的工具。」
文字事奉者需具屬靈透視力
楊牧師坦言,說到底文字事奉者關注的是品格與恩賜,與傳道人一樣需要認識神、認識自己的長短處和恩賜、認識人、認識大時代的轉變。
他鼓勵文字事奉者,建立屬靈的透視力,正如哥林多前書2章15節所說:「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文字事奉者有了屬靈的透視力,就能看到讀者群屬靈生命的需要,以上帝的信息堅定他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