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諮詢會議論基教精神:有教無類一個不能少

2019 一月 15日, 星期二 19:16

恩光書院於1月12日舉行「第二屆基督教教育諮詢會議」,主題為「以信仰為本的基督教教育精神」,並邀得教育界顧問、中學校長、大學副教授共同探討有關議題;參加者有來自中小學老師、校長,教育研究工作者、機構主管等共30多人出席。

會議共分三部分,先由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鄭漢文博士,以及前聖士提反書院及馬鞍山崇真中學校長羅㦤舒博士主講「以信仰為本的基督教教育哲理及實踐」;繼由恩光書院副教授馮韻兒博士探討「以信仰為本的基督教大學」並簡介惠頓大學跨文化碩士課程;第二部份為圓桌會議,命題為「基督教教育的特色、專業精神與實踐」,由吳梓明博士主持。

鄭漢文:教會辦學有利推動基督教教育

攻讀哲學十四年、教學十四年,現亦從事傳道工作服侍青少年牧養的鄭漢文,累積經驗整理出透過哲學、教學、神學的生命三學來轉化生命。

他又指,人有四種教育:人性教育、人生教育、人才教育、人文教育。鄭漢文在哲理上提出「三個三分法」,從而思考是次的講題。

「三個三分法」乃以「信仰為本」(faith-based)、「教育實踐」(educational practice)、「基督性」(Christian nature)來劃分三個類別。每類別之下各有三部分:「信仰」為本包括有信仰的「經驗」、「知識」、「行動」;「教育實踐」從「家庭」、「學校」、「教會」來實踐;「基督教性」即是「教者是基督徒」、「教材涉及基督教」、「學生是基督徒」。

Like Us on Facebook

他並指,全港有宗教背景的學校佔五成以上,但在學校推行基督教教育有一定困難,在於學校的環境內不一定可以講屬靈經驗。不過,香港教會的辦學團體對推動基督教教育是有利的,既可以公費辦學又可加入基督教教育元素。

羅㦤舒:有教無類一個都不能少

作了老師十一年後當校長的羅㦤舒講解基督教教育的實踐時,分享她對教育工作的反思。

羅㦤舒指,一直以來認為全人教育只要做到「德、智、體、群、美、靈」便成,但在當校長期間面對很大的挑戰,初中學生只有小學程度、學生的家庭問題、老師氣餒離職等。幸有傳道人提醒她「有病的人需要醫生」,因而反思:「青少年不是無藥可醫,要在黃金期教育他們,正如聖經尋羊故事,為了一隻羊放下99隻羊尋找迷失的一隻。」

不過與此同時,教育是需要量化的,學生需要交出好的會考成績,如何平衡?這再一步讓羅㦤舒反思:「教育的使命是什麼?教育就是撒下種子不計回報。教育是有教無類,一個都不能少,救得一個得一個。」

實踐信念 獵鹿者計劃

至於怎樣實踐信念,羅㦤舒用四個字來形容:「深、遠、廣、新」。她指,「深」是根治問題改變學生的價值;「遠」少計較暫時成本效益;「廣」是更進取尋找資源,合作夥伴;「新」是勇於嘗試創新。

從「廣」的角度,羅㦤舒在1992年至94年與突破機構合作,參加獵鹿者計劃。

羅㦤舒指,「獵鹿者計劃是當年第一間機構以歷奇、軍訓輔導行為偏差的學生,學生晚間寫信給家長。」果效及至老師,後來竟有老師帶睡袋在校過夜,為要教好學生而不放棄,又有老師甘願與被罰的學生一起做掌上壓360下等。

她表示,從信仰的角度實踐基督教教育,就是校長、領導層、老師都要成為忠心又善良的管家。今天有學生已成為傳道人、大學講師。

最後羅㦤舒說出肺腑之言:「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

馮韻兒:基督教大學四種元素

恩光書院副教授馮韻兒指,以信仰為本的基督教大學具備四種元素:「聖經和神學」合乎信仰的課程內容;「倫理和價值」倫理科與基督徒價值觀品格;「全人發展」發展上帝賦予的潛能;「基督徒群體」包括小組、屬靈導師生命師傅的導引。

馮韻兒引用惠頓大學已故哲學教授亞瑟·福爾摩斯(Arthur F. Holmes)指出,以信仰為本的基督教大學獨特之處是「提供一種教育,能夠培養創活的信仰與學科,及信仰與文化結合。」

她解釋,信仰與學科,以及信仰與文化結合,涵蓋「上帝的真理」、「基督徒世界觀」,她指:「香港作為中西交匯點,在香港進行信仰與文化結合至為重要。」另有「創造的教義」與「文代使命」,以致信徒生活在聖經中間。

馮韻兒舉例指出,曾在惠敦大學教授金融投資時,將學科與信仰結合,引導學生思考投資目的是榮耀神、投資不可貪婪。

她並指,從假設的問題讓學生反思社會的結構與體系,例如金融資本作為社會資源、金融市場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在課堂並非說教,逐句金句講解。」她還堅持「所教的不可自己做不出來。」

惠敦大學跨文化課程針對全球化

在簡介惠敦大學部分,馮韻兒指該校的跨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是針對全球化的機遇、文化觸覺、創造而設立。授課形式包括面授和遙距,配合本地及中國國內的處境,「外國、本地教授及網上教授各佔三分一。」

馮韻兒在總結課程的目的,並引述該校哲學教授亞瑟·福爾摩斯所言:「培養學生明白真理與生活合一,順服於神在最初給予人類的文化中。」

圓桌會議:肯定價值清楚使命

在會議中有校長與家長發言。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校長黃潔蓮分享,作為校長同樣感到挑戰,在家長要求成績與生命教育之間取平衡,亦要輔導老師合一實踐信仰理念。

她以過往的經驗認為要堅持基督教教育必須有三點:「肯定自己的價值,為何在學校工作;肯定自己的事奉是神差派來的;除了認識及清楚使命,要堅持所做的是蒙神悅納和祝福,鎖定神給的否則便會世俗化。」

同時為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校董的羅㦤舒回應,「花一個下午來與老師傾談,這是最有果效的,傳遞使命是必需要的,校內有60至70位老師各人有不同意見和難處,讓我學習到需要放下工作找老師來讓他們傾訴、讓他們看到盲點、肯定他們所做的,取得老師的信任,老師成長就會帶來學生成長。」

天使陪伴烘焙愛的記憶

另有家長詢問,基督徒信二代對信仰冷淡,如何處理?

鄭漢文回應,老師可以分享生命中的弱點,例如禱告沒有回應等,這是學生喜歡聽的。「讓學生經歷到愛和被關心,有了這些經歷就會有記憶。」

他亦建議10歲前建立8位天使陪伴他們,包括長輩、同輩和晚輩,讓天使守望少年人,這些愛烘焙到記憶,他們就會回歸信仰。

大會主持吳梓明給會眾總結出三個答案:「人:基督教教育並非課程,是人的教育。空間:基督教教育不單是忙於教案工作,而是需要撥出時間與老師傾談關心。愛:這是基督教教育重要的元素,讓學生經歷愛與被愛。」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