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漫畫《馬丁路德》將於今年7月出版,本報記者走訪該書畫家、人稱亞澍的徐澍榮,眼前迎來是一襲黑衣,印上「這是我的立場」。15世紀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名言走進21世紀香港漫畫家身上,在時空交合下改革家與漫畫家的精神互相輝影。
「《馬丁路德》漫畫從策劃、籌備、搜集資料、動筆至出版斷斷續續用了5年時間!」亞澍不疾不緩的說起。堅持5年為要達成一個信念:漫畫傳福音。
亞澍手執《馬丁路德》手稿、眼神堅定地分享:「福音漫畫就好像在不同地方叩門,誰願意開門無人能知曉,重要的是主開門,所以我會繼續嘗試,成效預計不到但仍有期望,最緊要是初心不變。信主當初我已經立志用福音漫畫來事奉主,我會堅持信念正如馬丁路德一樣堅持其改革的立場,無人能知道影響多大,可能有人批評我愚蠢,但是我的確清楚神給我的呼召。」那麼這套漫畫有何獨特?
「意象手法」呈現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分上下冊,7月中出版上冊,內容由馬丁路德的童年至進入修道院,劇情高潮在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前釘下《95條論綱》與教廷衝突。」亞澍表示,這是一部傳記漫畫,所以搜集資料事前功夫要做足,例如中世紀的背景、 當代人的服裝,還要構思馬丁路德的形象。
Like Us on Facebook
馬丁路德的性格是執著堅持不妥協的,怎樣將抽象的性格具體呈現在書紙上?亞澍介紹有一種手法叫做「意象手法」將抽象概念形象化。
「馬丁路德會有恐懼,構圖設計用夢境,馬丁路德在夢中被人嘲笑,反映內心的恐懼,要對父親服從預表他童年時代已經充滿恐懼,還有進入修道院後為罪悔疚。」其中一幅畫,亞澍用了連地都不踏實好像整個人陷入深淵,充分具體呈現了馬丁路德的恐懼感。
至於馬丁路德堅持的性格,亞澍將馬丁路德繪畫成手執95條論綱誓要為真理與教廷抗爭那份不屈不撓的性格。
馬丁路德是復仇者聯盟?
不過,亞澍將馬丁路德人物定位的時候,設定在他是書生型的位置,並非英雄人物。亞澍笑言:「馬丁路德漫畫不是復仇者聯盟漫畫,馬丁路德不是變種特工。」
亞澍認真地說:「根據從搜集得來的資料,了解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原本不是英雄式地打倒教廷,反而是含蓄地將信仰理想與現實困惑互相衝擊下表現出的一種痛苦,所以我將馬丁路德設定為書生型,同時使用電影的手法表達出來。」
他舉例指,馬丁路德自童年成長以至對信仰的罪疚感都充滿恐懼,他卻從這種軟弱中堅持下去,「所以漫畫封面的馬丁路德左手執95條論綱,右手執鐵鎚,但並非表示用武力抗爭,馬丁路德選擇用貼大字報形式和平抗爭,這都好像電影一般表現出馬丁路德用含蓄的方法做出常人沒勇氣的事。」
何解這樣說?亞澍指,其實這是百分百呈現馬丁路德的內心世界,因為他當時用拉丁文寫該論綱,由此可知他原不是用來作為鬥爭工具,只是後來他的學生翻譯成德文加上印刷術發明,大量廣傳他的條文內容,繼而才引起極大的迴響。
漫畫是一部「愛情故事」?
說到漫畫的對像,亞澍表示,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信徒和非信徒,所以涉及馬丁路德的內心世界也會展現他的神學思想。「處理兩者時嘗試平衡,務求讓信徒和非信徒都能夠吸收漫畫的信息,我不單止繪畫宗教人物,而是透過他們的信仰掙扎展現出他們的價值觀、信念對生命深層的體會,我還會在繪畫下面加註釋,對信徒來說,他們可以透過注釋進一步了解馬丁路德神學的思想;對於未信者這是一部愛情故事,只不過不是人間的愛而是馬丁路德與上帝的愛,以及對窮人關懷備至的愛。」
對於創作故事的挑戰,亞澍不諱言,時間掌握很重要,一本漫畫書牽涉五至六人合作,「我是主筆勾畫人物輪廓之外,人物甚至背景都用人手逐筆用線條繪畫,例如傍陀大雨的一幅,用毛筆一條一條的將雨絲畫下來,深色的地方就用力加色,馬丁路德臉上的雨點也是用人手繪畫出不同形狀的雨水,然後再將兩幅畫合併出來,效果就是馬丁路德在雷雨下滿臉雨點。」
亞澍繼續指,背景的效果例如網底的顏色都要處理,另外有專人負責打字排版作為圖內的對白,然后他負責校對。他笑道:「現在對文字敏感度也提高了,因為人物、地名不可以錯。」
馬丁路德對信仰的啟示
不過,出版一本漫畫書帶給亞澍有一種喜悅比起暢銷大賣還要滿足,在蒐集資料的過程裡閱讀了大量馬丁路德的傳記和神學著作,再消化其信息。亞澍指,馬丁路德在論善功說到一句話很觸動他:「除了上帝所命令的以外,沒有善功,正如除了上帝所禁止的以外,沒有罪惡一樣。」
亞澍解釋:「人做了很多事但不知道上帝想我們做什麼,我們必須相信基督是最高和最寶貴,如果沒有了信,所做的只是為做而做沒有上帝的喜悅,所以什麼是信呢?就是遵行上帝所教導,並非按照自以為的善功而行。」
他又舉例,在二千年繪畫第一本漫畫《仁愛之師:德蘭修女》讓他認識到人所作的並非出於自己的善行,而是服侍天主,另一部漫畫《奧古斯丁》讓他領悟到,什麼是異端,原來異端也對信仰有「幫助」,因為有異端才會看得到正統的信仰, 在繪畫的過程裡使他開闊了屬靈眼界。
亞澍強調:「作為基督徒漫畫家,滿足感不是書本銷售報捷才有得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