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三壓港宗教 守護民主當務之急

2019 十月 22日, 星期二 13:27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院長邢福增。(圖:基督日報)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院長邢福增。(圖:基督日報)

逃犯修例引發社會撕裂程度為香港開埠以來罕見,香港政治步入半威權時代,面對全新的局面,政教關係是否亦需要轉型?基督教潮人生命堂聯會在10月至12月舉辦「霧霾下的教會」政教關係講座系列。第一講於10月19日在牛頭角堂舉行,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院長邢福增主講,題目為「危城下的反思」,從歷史向度探討政教關係,約200人出席。

政教關係的是與不是

政教關係從定義、政權的型態來理解,並非二分化為教會可與不可論政。

邢福增指出,討論政教關係先要釐清「政」與「教」的定義和層次。「政」解作「政權」或「政府」;「教」解作「教義」或「教會」。政治是公共議題,教會參與公共議題的空間有多大,在乎政權對宗教信仰限制有多大,不同型態的政府對宗教團體都有不同的影響。

香港與中國政權型態

在香港,殖民地時代沒有宗教政策,港英政府對宗教採取寬容態度,宗教集會不需要警方批不反對通知書,香港在《基本法》保障下有集會、結社自由,不過今天的香港從民主社會走向半威權,政府對公民權利、宗教自由加緊控制。

Like Us on Facebook

在中國,則是威權國家,政府介入宗教事務作為宗教審裁的角色。

邢福增引導會眾思考,宗教組織與政治的關係,牽涉到教會怎樣看政治。教會作為社會一份子,信徒作為社會公民可否對社會議題表達關注呢?

他認為,宗教組織在社會有權利表達關注,可惜是今天香港表達的空間逐漸被政權收窄,穿黑衣、帶口罩成為白色恐怖,「宗教組織不單表達宗教範圍事務,在香港仍然有宗教、結社、出版自由,在這些權利下宗教組織如何發揮影響力呢?在中國大陸已經沒有這種空間給予教會。」他舉一實例,在中國教會,信徒祈禱說「在這彎曲勃謬的世代」都會被批評為「唱衰」國家,要歌頌社會一片光明。

政教分離精神

邢福增澄清何謂政教分離?政教分離是宗教組織與政府權力的分開,並不是宗教組織不可以討論社會議題。

政教分離的精神包括三方面:防止國家干預宗教組織、防止宗教組織控制國家、防止宗教組織使用國家機關壓迫其他宗教或少數者的宗教。

中國三時期干預香港宗教:宗教政策企加入《基本法》

中國政府從80年代開始有三個時期企圖壓縮香港宗教自由、影響香港教會的路線。邢福增指出,在80年代整個教界仍然有能力,至少在《基本法》層次成功爭取宗教自由的空間,不過中國政府在背後的動機和動作仍然在進行,直至今天。

在80年代初發生「辛維思事件」,在中英談判時期將宗教政策加入《基本法》。 民建聯創黨人馬力發表文章批評基督教協進會政治化。邢福增分析馬力的邏輯思維是:宗教組織只需管理宗教範圍事務,走出宗教範圍等於政治化,就會變成中世紀的政教合一。文章目的要將中國政府對香港宗教介入管治,影響香港宗教政策。

事件引發基督教內部發生紛爭,時任聖公會港澳教區主教鄺廣傑支持馬力,認為政府批地給教會辦學也是對教會的政策,因此宗教政策是用來保障香港過去得到宗教的優惠;不過,反對者余達心牧師認為,只有極權國家才有宗教政策,有宗教政策就會產生執行部門,干預香港宗教事務。最終在1987年《基本法》確定為宗教問題並非宗教政策。

中國政府在港確立政教分離觀

第二時期發生2006年,梁美芬針對時為樞機主教陳日君對中國宗教政策的批評。邢福增表示:「中國政府十分憂慮香港教會的公共角色,運用中國因素和機制,一方面在意識型態上確立中國特色的政教分離觀;另方面建立及強化其在宗教領域的在地協力者,促使香港教會的政治化。」

宗教界短視 政教敏感度不足

到了2016年,林鄭月娥參選特首,在政綱公佈有關宗教提出兩個政策方向:第一,研究在民政事務局下設立宗教事務小組,專責統籌有關政策;第二,檢視目前與宗教用地有關的地價政策,支持宗教文化發展。

邢福增表示,改寫宗教政策表面是幫助教會發展宗教事務,但是香港教會要謹慎,宗教政策是用來統籌香港的宗教事務。

他又指出,香港道教聯合會領袖及道教界選委與另一位特首候選人葉劉淑儀會面表示,特區政府缺乏長遠宗教政策,制定政策前少有諮詢宗教界的意見,政府部門之間亦缺乏協調溝通,希望成立專責部門處理宗教事務。

邢福增直指:「宗教界人士為了維護自己享有的特權或企圖擴大宗教紅利,為政府設定宗教政策或成立類似宗教管理部門,將中國政府控制香港宗教事務打開缺口,絕對是極為短視的舉措。」他引用《宗教界綜合報告1989》指出:

「西方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宗教自由以至其他人權自由能夠得到保障,並非單靠憲法內的條文,西方國家憲法內簡潔條文能夠發揮果效,在於西方社會擁有民主開放重法治的政府和政治傳統。香港在將來維護固有的自由和各方面制度,除了要合理地倚靠《基本法》之外,更需要建立一個民主開放、向人民交代和負責任的政府。」

香港政教關係走近中國模式

邢福增指出,在香港政教關係已經從「一國兩制」走到「一國1.5制」,靠近中國模式的政教關係,包括三方面:「國家與宗教」政府和黨主導宗教;「國家與教會」教會要與政府合作;「教會與政治」政府則要求教會不可干預政治。

面對今天政治氣候香港教會在危城下有何反思?邢福增提出4方面:第一,香港教會對香港公民社會持續關注。第二,當中國大陸仍然將愛國思維影響香港教會的時候,香港教會要反思何為愛國。第三,香港教會對中國宗教自由繼續關注。第四,在極權下的時代來臨,香港教會怎樣預備為主作見證。

邢福增相信:「沒有一個政權不會被消滅的,香港已經走向威權時代,教會如何確立基督的使命,在這四個框架下反思牧養的未來。」

答問環節:政治轉型治療社會傷痛

有與會者提問,對於在反送中政治立場不同的弟兄姊妹發出的仇恨言論,信徒如何回應?

邢福增認為,信徒需要根據事實的層次來理解,避免用情緒化的言詞。對於基督徒愛仇敵,他指出,愛與寬恕在個人層面上可以踐行,但是牽涉到社會不公義,這就牽涉到制度的改革。

邢福增認為,社會集體的傷痛要從制度層面處理,例如調查真相、誰應該負上責任,以及向受害者賠償和記念受傷者例如設立紀念碑,這是一種傷痛治療的過程, 需要「轉型政治」,就如南非種族隔離帶來社會的傷痛,國家開檔案調查,政府吸取教訓,先決條件要民主轉型。邢福增強調:「這就是香港需要真普選,否則做不到政治轉型,讓社會的傷口癒合。」

對於有會眾詢問教會是否要順服政權?邢福增指出,保羅在談論順服掌權者都有條件,彼得亦指出「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使徒提出該論點,因當時代的教會受迫羅馬帝國迫害。

邢福增指,要判斷處境,至於所用的方法值得商榷。他質疑:「批評政府是否等於不服從政府呢?」並指,政府有賞善罰惡的責任,如果政府推卸責任教會就要提出;如果宗教自由受到侵蝕,教會有權發聲音;如果政府要教會說謊,已經違反聖經真理的標準,基督徒不可能去做。

邢福增強調:「順服並不等於絕對順服政權。」

「霧霾下的教會」政教關係講座系列共四講,詳情參基督教潮人生命堂聯會網頁

精選